|
Author |
李建中 (著)
|
Source |
文藝理論研究=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
Volume | n.1 |
Date | 2003 |
Publisher | 中國文藝理論學會;華東師范大學 |
Location | 上海, 中國 [Shanghai, China] |
Content type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出處:中國期刊網-文史哲輯專欄目錄 作者單位: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 |
Abstract | 中西文論有著共同的「詩性智慧」之源,但自軸心時代起卻選擇了不同的發展道路:當西方詩學愈來愈邏輯化、哲學化之時,中國古代文論卻依然保持著詩性的理論形態及言說方式。從根本上規定古代文論詩性特徵之歷史走向的,是儒道釋文化的詩性精神。儒家文化「比德」的人格訴求和「比興」的話語方式,使得古代文論的創造成為主體的生命體驗和人格承擔,其理論形態的人格化與理論範疇的經驗歸納性質得以加強;道家文化的「道法自然」和「得意忘言」,將追求自然真美與言外至味的審美品質永久性地賦予古代文論,從而使得言說方式的詩意性和審美性成為中國古代文論數千年不變的標誌性特徵;禪宗文化的「熟參」和「頓悟」,借助嚴羽的「以禪喻詩」進入古代文論,使得古代文論的直覺思維在理論形態上更加精緻,在詩學批評中更具可操作性和方法論價值。 |
ISSN | 02570254 (P) |
Hits | 226 |
Created date | 2005.04.08 |
Modified date | 2024.09.05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