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崔福姬 (著)
|
Date | 2001 |
Publisher | 北京大學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pku.edu.cn/
|
Location | 北京市, 中國 [Beijing, China]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bachelor |
Department | 中國哲學 |
Advisor | 樓宇烈 |
Publication year | 2001 |
Keyword | 朱熹; 佛學研究=佛教學=Buddhist Studies=Buddhology; 佛教與儒家=儒佛會通=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禪宗=Zen Buddhism=Zazen Buddhism=Chan Buddhism=Son Buddhism; 心性論=Mind-Nature Ontology |
Abstract | 朱熹所建立的包括本體論、人性論、倫理學和修養論的綜合思想體系,不僅繼承了直到宋代的儒學思想,而且也與前輩一樣,吸收了許多別的思想因素。在他吸收其他思想的過程中,佛教的影響是很值得注意的關鍵性問題。我們可以說明朱熹對理學接受佛教影響時,既持積極態度,即加以吸收;又持消極態度,即不僅拒絕,且加以批判。在存在論方面,朱熹所說的「統體一太極,各具一太極」、「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即「理一分殊」這一概念,與佛教所講的「月映萬川」很相似。朱熹的理氣論和道器論是與佛教華嚴宗的「四法界觀」的理事關係相似。在心性論方面,朱熹的理論與《大乘起信論》的「一心二門」思想相通。在他的「已發未發」說中,也表現著佛教的「體用不二」、「色心不二」思想。而且,朱熹在主張性善說中,不是闡明惡的發生原因。這與佛教在說明真如和無明的關係中,不是明確地闡述無明的根源很相似。在工夫論方面,朱熹首先「求放心」然後「應事執物」。這意味著整 個修養過程中重視「敬」,強調每事求放心,不使心念向外走作。而此點,是與禪宗提出的「動念作惡」正相通的。其實,朱熹所講的「敬」與佛教所說的「無念」、「憶念」、「止觀」等種種修養論十分相似。朱熹的具體的修養方法即「靜坐」,也是可以和佛教禪宗的「坐禪」進行比較研究的。 |
Hits | 485 |
Created date | 2005.09.23 |
Modified date | 2023.02.10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