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會昌法難研究 -- 以佛教為中心
Author 黃運喜
Date1987
Location臺北, 臺灣 [Taipei, Taiwan]
Content type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Language中文=Chinese
Degreemaster
Institution文化大學
Department史學研究所
Advisor王吉林
Publication year76
Keyword會昌法難; 中國佛教=Chinese Buddhism; 唐武宗; 政教衝突; 唐朝
Abstract政治的統治對象與宗教的教化對象均是人民,政教雙方在一定的限度內,可以相安無事,若逾一定的限度,則易發生衝突。政教衝突的結果,往往是由主政者運用世俗的權威,干涉教團內部依戒律規定正常的運作,使之在義理趨向低下的目標,這種現象,就是宗教史上所謂的「法難」。
會昌法難是中國佛教由盛轉衰的分水嶺,對於當時政治、社會及後代文化均有深遠的影響。本文根據兩唐書、唐會要、大正藏史傳部、方志、金石史料等記載,劃出這次法難的真象,並嘗試分析法難的原因和影響。全文共分六章,各章敘述要點如下:
第一章:「緒論」。敘述宗教的本質和法難的意義,並比較中印兩國的僧伽制度及僧寺關係,藉以明瞭會昌法難的遠因。
第二章:「從時代背景看法難原因」。以唐代君王的宗教信仰和政策、國家經濟和寺院經濟衝突、士大夫排佛思想暗流等三個角度解釋這次法難原因。
第三章:「會昌法難始末」。敘述唐武宗即位後的崇道黜佛措施,並分析廢佛詔令「拆寺制」,以探討武宗廢佛動機,最後敘述宣宗即位後的放鬆管制而結束了這次法難。
第四章:「法難下的佛教」。考察法難進行時僧侶的志行操守,勒出全國各地被毀的寺院及散佚佛典。
第五章:「法難的影響」。以社會功能、佛教宗派、佛教義理轉變和佛學中國化三方面分析法難的影響。
第六章:「結論」。簡單敘述前面各章要點,並提示會昌法難為何是中國佛教由盛轉衰的關鍵。
Table of contents一. 緒論
(一)宗教的本質與法難的意義
(二)僧伽制度的建立和特質
(三)中國早期的僧伽制度
(四)僧寺關係的變遷
二. 從時代背景看法難原因
(一)會昌前各君主宗教信仰與政策
(二)國家經濟與寺院經濟的衝突
(三)唐代士大夫的排佛思潮
三. 會昌法難始末
(一)武宗即位與崇道黜佛
(二)從「拆寺制」看武宗廢佛動機
(三)宣宗即位與法難結束
四. 法難下的佛教
(一)僧侶的志行節操
(二)各地區佛寺經像的破壞
(三)佛典的散佚
五. 法難的影響
(一)社會功能方面
(二)佛教宗派方面
(三)義理轉變與佛學思想中國化
六. 結論


Hits1434
Created date2005.09.23
Modified date2016.07.21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126925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