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六世紀中國華北地區的法華「十六王子」信仰=The Belief of ‘the Sixteenth Prience' in the Saddharmapundarika Sutra around the Northern Area of China in Sixth Century |
|
|
|
Author |
賴文英 =Lai, Wen-ying
|
Source |
圓光佛學學報=Yuan Kuang 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
Volume | n.10 |
Date | 2006.04 |
Pages | 113 - 138 |
Publisher | 圓光佛學研究所=Yuan Kuang Buddhist College |
Publisher Url |
http://www.ykbi.edu.tw/
|
Location | 桃園縣, 臺灣 [Taoyuean hsien, Taiwan] |
Content type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附錄:十六王子相關題銘與造像,頁138 |
Keyword | 十六王子; 化城喻; 菩薩行; 行像; 法華邑義; 行道 |
Abstract | 法華「十六王子」的相關題銘或造像從六世紀的北魏後期開始至隋代,出現於河南、河北、山東、山西等地區,在現存眾多法華造像中算是特殊而少見的例子, 但其所反映的法華信仰內涵仍值得重視。 本文綜合現有的南北朝至隋代有關「十六王子」的題銘與造像,分別就「十六王子」出現在行像、邑義碑像、石窟造像中的例子作探討,來鋪陳出法華「十六王子」造像的發展脈絡,論述「十六王子」在法華信仰與造像中的意義。 從現有的「十六王子」造像或題銘顯示,最初的十六王子像是作為「行像」出現。「行像」是佛弟子紀念佛陀的一種儀式,釋迦佛為十六王子中第十六者,故十六王子信仰最早是由行像發展而來。爾後見於邑義組織的建齋立像,齋會多伴隨著懺法等法會儀式,「十六王子」也成為齋懺儀式中稱名或禮敬的對象。根據造像碑銘的分析,十六王子菩薩行的意義在邑義團體中被重視,是實踐法華精神的指標之一。 六世紀後葉,「十六王子」則進入石窟成為行道修持的一部分,從王室的行道禮拜窟、僧人誦經行道的修行窟到庶民建齋的功德窟,三種不同社會階層的石窟造像都曾經用十六王子作為窟內造像題材的一部分,說明十六王子信仰具有相當的影響層面。相較於法華造像中最常見的二佛並坐從禪觀發展,十六王子則從禮拜的行像開展,反映出法華信仰的另一個面向。 |
ISSN | 16086848 (P) |
Hits | 1970 |
Created date | 2007.07.31 |
Modified date | 2017.07.28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