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智儼思想研究 -- 以初期華嚴宗哲學的創立過程為主軸=A Study of Chih-yen's Thought – a main focus on the process of founding
Author 李治華 (著)=Lee, Chih-hua (au.)
Date2008
Pages380
Publisher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
Publisher Url http://ph.ourpower.com.tw/cubekm02/front/bin/home.phtml
Location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Content type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Language中文=Chinese
Degreedoctor
Institution輔仁大學
Department哲學研究所
Advisor黎建球
Publication year96
Abstract本論文研究智儼的思想,以初期華嚴宗哲學的創立過程為主軸,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論。在研究動機、目的、範圍上說明:華嚴宗哲學高明圓融,從智儼對《華嚴經》的詮釋上,形成了華嚴宗教義的基本雛型。本文期透過對智儼的研究,呈現出初期華嚴宗哲學的樣貌及其創立的過程。本文以哲學性論題為主,並特別注重評估華嚴思想的價值。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使用思想史方法、對比法、創造的詮釋學。本章並考察前人的研究成果。第二章、智儼的生平著作與思想淵源。在生平著作上:以諸傳記、經錄等文獻,考察智儼生平著作,展現智儼的可能生平,並述其著作概況。在思想淵源上:從宏觀角度考察隋末唐初的歷史背景與佛教中國化的全體歷程。從微觀角度論考智儼思想成份的來源,包括:《華嚴經》、杜順、攝論學派、地論學派、唯識宗、天台宗、禪宗、淨土教、三階教、中國固有思想等方面。
第三章、智儼的唯心思想。首先,宏觀探察佛教唯心思想的意義與發展,其中特別考察了《華嚴經》。其次,論述智儼的唯心思想,智儼在詮釋《華嚴經》的唯心思想上,攝收了地論學派、攝論學派、三階教之說,並回應玄奘新譯的唯識學,在繼承舊說、批判新說、綜合新舊下,形成了智儼唯心思想的分期發展。第四章、智儼的法界緣起思想,考察主題包含:一、唯心本體:從本體上考察從如來藏緣起到法界緣起的發展。二、圓融理則──這是抽象解釋法界緣起的圓融之理。智儼從一多相即、互為因果、因門六義、總別六相上顯示圓理。本文並考察華嚴宗在圓融論證上的效度問題。三、華嚴境界──這是具體闡示《華嚴經》的圓融境界。本文從佛境界(十玄門)與修行因果兩方面分論。四、法界緣起論的思維特色與現代意義:法界緣起論的思維特色可從多方面論述,本文從整體思維、相待思維、價值思維上與現代相關思潮廣泛會通,第五章、智儼的判教思想。首先,宏觀探察佛教判教論的意義與發展。其次,考察智儼的判教之說,包含:三教判、五教判、《華嚴經》、人天教判,又特別探察其說在現代「人生佛教」的潮流中所具有的意義。第六章、結論。以智儼為中心,總結初期華嚴宗哲學的創立過程,並述本文對華嚴哲學的評價。
Table of 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3
    一、研究方法 3
     (一)思想史方法 3
     (二)對比法 4
     (三)依文解義與依義解文 5
     (四)創造的詮釋學 6
    二、研究範圍 7
     (一)研究資料 7
     (二)研究範疇 7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今人研究成果 8
    一、古代文獻 8
     (一)智儼傳記資料 8
     (二)智儼思想論釋 9
    二、現代研究 11
     (一)華人研究成果 12
     (二)日美研究成果 13
  第四節 本文主要內容 15
第二章 智儼的生平著作與思想淵源 18
  第一節 智儼的生平著作 18
    一、智儼的生平 18
    二、智儼的著作 24
    三、智儼的學問性格 28
  第二節 時代背景與佛教中國化 31
    一、隋末唐初的歷史背景 31
    二、佛教中國化與智儼的思想 31
     (一)佛教中國化的意義 32  
     (二)中國哲學與印度佛學 33
     (三)佛教中國化的歷程 37
     (四)中國佛教的特色 45
  第三節 智儼思想成份來源論考 46
    一、杜順的法界觀與十玄門 47
    二、攝論學派與地論學派 50
    三、玄奘的新譯與唯識宗 53
    四、天台宗的判教思想 54
     (一)華嚴五教判與天台八教判 54
     (二)文句比對 56
    五、禪宗的頓悟思想 59
    六、三階教的末法思想 61
    七、淨土教的往生思想 63
    八、《莊子•齊物論》思想 65
     (一)曇遷的〈亡是非論〉 65
     (二)慧命的〈詳玄賦〉 68
  第四節 《華嚴經》思想 69
    一、本經的版本與註疏 71
    二、本經的組織與特色 72
    三、本經的歷來判屬 74
第三章 智儼的唯心思想 77
  第一節 佛教唯心思想的意義與發展 77
     一、虛妄唯識論 77
     (一)時代的基本課題與唯識教的流行 77
     (二)唯識教與性空教的自性義 79
     二、真常唯心論 80
     (一)時代的基本課題與真常教的流行 80
     (二)真常心與梵我 82
     三、《華嚴經》的唯心思想 84
  第二節 智儼的唯心思想的發展脈絡 93     
     一、《搜玄記》的真妄和合 93     
     二、《要問答》的真妄對比 95     
     三、《孔目章》的真妄綜合 99
  第三節 如來藏與佛性 104
     一、如來藏與佛性的體性義 104
     (一)如來藏 105
     (二)佛性 106
     二、如來藏與佛性說的差別 108
     (一)《佛性論》與《涅槃經》的佛性說 108
     (二)如來藏與佛性說的表述差別 109
  第四節 如來藏與阿賴耶識 110
      一、三界唯心 111
     (一)緣起一心 112
     (二)依持一心 116
     二、阿賴耶識與如來藏存在的論證 117
     (一)《雜集論》中賴耶存在的論證 117
     (二)《楞伽經》中如來藏存在的論證 119
     三、阿賴耶識的多重義相 126
     (一)《攝論》的八義十九相 126
     (二)《顯揚論》的十九門 130
     (三)阿賴耶識的真妄性質 135
第四章 智儼的法界緣起思想 138
  第一節 唯心本體 138
    一、從如來藏到法界緣起 138
    二、淨覺緣起 142
    三、如來性起 146
  第二節 圓融理則 149
     一、一多相即 150
    (一)同體異體 150
    (二)杜順、法藏之說 153
    二、互為因果 154
    (一)炷炎相生 155
    (二)因門六義 157  
    (三)因門六義的定義問題 160
    三、事理六相 162
    四、圓融論證的效度問題 166
    (一)事法的類比論證 167  
    (二)理體的靜態論證 169
    (三)唯心的絕對論證 170
  第三節 華嚴境界 172
    一、十玄佛境 172
    (一)十玄門 172
    (二)法藏、澄觀之說 179
    二、修行因果 182
    (一)自體因果 182
    (二)信滿成佛 188
  第四節 法界緣起論的思維特色與現代思潮 193
    一、整體思維 194
    二、相待思維 195
    (一)全球化理念 196
    (二)世界性宗教 196
    (三)詮釋無限度 197
    (四)時空相對論 198
    三、價值思維 201
    (一)發現價值 202
    (二)實現價值 203
第五章 智儼的判教思想 206
  第一節 佛教判教的意義與發展 206
    一、判教的意義 206
    (一)判教的名義 206
    (二)判教的產生與型態 206
    (三)智儼對判教意義的看法 208
    二、判教的發展 209
    (一)從印度到中國的判教 209
    (二)華嚴宗的判教 210
  第二節 智儼的三教判 214
    一、兩種三教判的來源 214
    (一)小三一的三教判 214
    (二)漸頓圓的三教判 216
    二、兩種三教判的運用時機 222
    三、兩種三教判的互通 223
    (一)漸教與小乘教、三乘教 223
    (二)頓教與一乘教 229
    (三)一乘圓教與三教相成 232
  第三節 智儼的五教判 234
    一、《搜玄記》、《要問答》的初(始)、熟(終)教 234
    二、《搜玄記》、《要問答》中五教判的層級雛型 236
    三、《孔目章》中五教判的架構與名義 238
    (一)五教的架構與名稱 238
    (二)判分五教的標準 241
    四、以教判經 250
  第四節 智儼的《華嚴經》教判 254
    一、漸頓圓三教 254
    (一)《華嚴經》兼漸頓圓 254
    (二)《華嚴經》是圓非頓 255
    (三)漸頓圓三教判的來源 255
   二、同別二教 256
    (一)同別二教的來源 256
    (二)《華嚴經》兼同別 257
    (三)《華嚴經》唯別教 258
    (四)同別的多種歧義 259
   三、共不共教 262
    (一)共不共教的來源 262
    (二)《華嚴經》兼共不共教 262
    (三)不共教唯《華嚴經》 263
    (四)《華嚴經》唯不共教 263
   四、通別二教 264
    (一)通別二教的來源 264
    (二)通教即一乘別教 265
    (三)《華嚴經》唯通教 266
   五、一乘三乘 266
   六、廣略二教 268
   七、小結 271
  第五節 學界對五教判的評議 276
   一、始教與空有之爭 276
    二、頓教的多重意義與混淆 280
    (一)智儼的頓教之說及其源流 280
    (二)五教判中安立頓教的問題 281
    (三)不可說可否立教 282
    (四)不可說的法儀之辨 284
    (五)頓教的獨特教義 286
    (六)始終頓圓的混淆 288
    (七)安立門與非安立門 291
    (八)五教判的圓頓特質 292
   三、同別二教與終極之圓 294
    (一)圓教的義理內容 295
    (二)圓教的表述形式 299
   四、華嚴五教與天台四教 302
    (一)天台四教立名問題 302
    
Hits753
Created date2008.12.05
Modified date2016.09.19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170200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