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thor |
李四龍 (著)
|
Source |
哲思雜誌
|
Volume | v.1 n.2 |
Date | 1998.06 |
Publisher | 共青團河南省委 |
Location | 河南, 中國 [Honan, China] |
Content type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Abstract | 中觀學和唯識學是大乘佛教的兩大最重要思想體系。一般認為,唯識學的出現晚于中觀學,在印度佛教史上,中觀與唯識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並行不悖,雙方就了義不了義互諍不斷。中觀主旨是般若性空,萬法假有;唯識主旨是唯識無境,內識實有。據玄奘《成唯識論》和窺基《成唯識論述記》內容判斷,唯識學的出現受到了當時印度主流思想--婆羅門思想體系內性論、數論等宗派的理論刺激;如果撇開這方面的因素,唯識學的出現,這一現象本身意味著對中觀思想的一種檢討與反省。唯識學構築了龐大的名相概念體系,試圖對佛教的一些根本問題作出有別於中觀學的解答,這種闡釋根本問題的差異並不能簡單地歸因于門戶之見,我個人認為,這代表了大乘佛教內部核心範疇的一次替換,中觀學的核心範疇是“假名”,而唯識學的核心範疇是“識”,前者主張“唯假”,后者主張“唯識”。換言之,從“唯假”到“唯識”標示了大乘佛教從中觀學到唯識學的過渡。這一論述並不具比較兩者優劣的暗示,我個人感興趣的是藉此剖析大乘佛教基本理論,剖析“唯假”被替換成“唯識”的哲學意義。而且,我嘗試用西方哲學中現象學的方法來作剖析工作,以期東西方哲學在某些問題上達成必要的共識,促進東西方文明進一步的溝通與理解。 |
ISSN | 10033483 (P) |
Hits | 650 |
Created date | 2009.06.03 |
Modified date | 2024.02.02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