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晚明佛教叢林改革與佛學諍辯之研究 -- 以憨山德清的改革生涯為中心 |
|
|
|
Author |
江燦騰 (著)=Jiang, Cian-teng (au.)
|
Date | 1990.06 |
Pages | 316 |
Publisher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
Publisher Url |
http://homepage.ntu.edu.tw/~history/
|
Location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國立臺灣大學 |
Department | 歷史研究所 |
Advisor | 李永熾=Li, Yung-chi |
Publication year | 78 |
Keyword | 憨山德清; 佛教組織=Buddhist Organization; 僧團=叢林=Monastic Community=Buddhist Community; 道場生活=寺院生活=Monasticism=Monastic Life=Community Life; 明代佛教=Ming Buddhism; 中國佛教史=Chinese Buddhist History; 物不遷論 |
Abstract | 晚明佛教叢林是處於明清鼎革前,深受社會急劇變遷影響的修行環境,由於一方面承襲明初以來,管制政府之影響,處處受到政治力的壓制; 另一方面原寺院經濟的保護政策,又遭到政府的漢視和農民的抵制,迫使叢林中的許多僧侶,改變向來居寺隱修與世隔離的狀態,冒險突破法律的禁制,而紛紛走向都會區,或較易獲得社會資源的大叢林,去尋求出家環境的改善.
相應於此不利的變動環境,在佛教叢林中也出現批判,反省和尋求改革之道的呼聲…本論文即針對此佛教叢林的變祑現象,進行其原因分析,改革實踐和思想諍辯三個層面的探討,以「世俗化」的詮釋角度來觀察使佛教改革中的根源性維持和通俗化的趨勢,有一連貫性的詮釋點,辟免過去學者往往局限於單一分析視角的缺憾. 在論文架構上,分三篇六章,其分析內容概述如下:
第一篇為序論,以一章六節,探討晚明叢林改革所面臨的諸問題例如:「世俗化」的詮釋理論,政經積累因素,羅教的衝和禪學的衰微等. 以《慨吉錄》的批判點為指標,而透視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取向,使全論文的綱領於焉具備. 第二篇以叢林改革的實踐途徑為對象,透過晚明活動力最強,改革事業的範圍最大,最復雜的德清的改革生涯,以兩章七節來探討. 分析其教育歷程,社交狀況,與宮庭的關系,改革的措施,修禪的方式及其官司衝突等,使觀察面能較深入的呈現. 而其中以曹溪六祖寶林寺的改革經驗為最具代表性. 然後再指出其改革模式和功能限制等. 第三篇為叢林改革中的佛學說論,以為晚明歷時數十年,動員十餘家的關僧等 (物不遷論) 的辯駁. 本篇以兩章六節來討論,把由五臺山新學風影響下的叢林義理探討,作更深層化分析,按各家攻守的內容,分別交代. 然後再指出其在晚明叢林改革中的各項意義. 最後為結論,將前述三篇內容,再作一整體性的歸納. 并指出本文研究上的限制和未來方向.
|
Table of contents | 一. 序論 (一)晚明佛教叢林改革所面臨的諸問題 1. 研究視角:世俗化的詮釋取向 2.《慨古錄》所見的晚明叢林諸問題 3. 造成叢林問題惡化的政經積累因素 (1)宗教政策的性格轉變與度牒汎濫 (2)寺田獲益條件的削弱與叢林衰微 4. 羅教的興起及其對叢林禪徒的衝擊 5. 禪學的形式主義化及其不良影響 (1)關於明代禪學衰微的兩種評價 (2)從「公案禪」到「看話禪」的變革 (3)「看話禪」的逐漸形式化及其對晚明禪學的影響 6. 結語--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可能取向 (1)改革的必要性 (2)改革的可能取向 二. 叢林改革的實踐途徑 (二)德清的崛起晚明叢林與走向改革的途徑 1. 德清的叢林教育與改革理念之萌芽--金陵大報恩寺時期的啟蒙與宿志 (1)金陵大報恩寺的新教育改革 (2)決定新師資和教學內容的幾個因素 (3)德清的啟蒙實況及其影響 (4)德清所受的度務磨鍊與師門囑託 (5)德清的決志興復報恩寺和禪宗叢林 2. 德清在叢林中的崛起及其奮鬥的途徑--北遊的參學歷程與攀緣宮廷 (1)北遊的困難與克服之道 (2)在北京期間的僧俗交往與參學狀況 (3)在五台山的奮鬥與成名的途徑 3. 德清在五台山時期的意外影響--促成鎮澄的崛起與開創新學風 (1)鎮澄的來歷及其受德清賞識的經過 (2)鎮,德為<物不遷論>諍辯的起因 (3)作為新學風開創者的鎮澄及其成就 (三)德清改革事業的開展與受挫諸問題--從海印寺到曹溪祖庭的改革歷程 1. 牢山海印寺的開創與官司纏身的問題 (1)德清前往牢山隱居之因分析 (2)海印寺的產權糾紛與官司問題 (3)產權官司的四個層面與二種評論意見 (4)海印寺產權官司的實際演變過程及其相關意義 2. 曹溪的祖庭中興及其周邊問題 (1)德清眼中的曹溪百年積弊 (2)改革理念「曹溪之願」的由來--返歸禪源與德清和紫柏的悲願 (3)德清流戌嶺南卻擁有改革實力之因 (4)曹溪中興所需的威權與經濟問題 (5)曹溪祖中興的十大改革及其成就 (6)德清改革引發的衝突與官司纏身問題 3. 改革的終結及其殘餘問題 (1)關於《年譜》與行為正當性的辯解問題 (2)德清晚年與宮廷的相處之道 (3)德清對當代佛門人物的評價問題 (4)德清與曹溪祖庭的最後關聯 4. 結語--德清叢林改革經驗的總檢討 (1)德清改革模式的檢討 (2)德清改革的功能及其限制 (四)德清與晚明<物不遷論>的諍辯(上) 1. 晚明叢林爆發<物不遷論>諍辯的緣起 (1)德清與<物不遷論>諍辯的關聯性 (2)鎮澄與<物不遷論>諍辯的關聯性 2. 異議者鎮澄觀點的分析 (1)鎮澄產生疑惑之因 (2)鎮澄對「宗似」與「因非」的批評 (3)鎮澄對「性空」與「不遷」的考察 (4)鎮澄對「性住」與「不遷」的質疑 (5)鎮澄對「佛性」與「性空」的層別 (6)澄觀與鎮澄思想異同之分析 (7)鎮澄對《法華經》之「法住」思想的詮釋 3. 結語--鎮澄異議觀點的思想特質 (1)重視經典「聖言」的高度取向 (2)以「如來藏」思想為詮釋的核心 (3)問題的解析奠基於文獻學的考察 (4)使用「因明」為思辯工具 (五)德清與晚明<物不遷論>的諍辯(下) 1. 前期反鎮澄的諸家意見及其自辯的內容考察 (1)鎮澄與「近世異解師」的諍辯 (2)鎮澄與無名尊者的諍辯 (3)密藏道開的質疑與鎮澄的回應 (4)海印大士(德清)的商榷與鎮澄的答辯 (5)一幻道人轉述的意見與鎮澄的反駁 (6)雲棲祩宏的辯正與鎮澄的反對 2. 後期諍論諸家意見的考察 (1)道衡《物不遷正量論證》的探討 (2)龍池幻有與鎮證的長期諍辯 (3)真界《物不遷論辯解》的探討 (4)紫柏真可對雙諍論的批評 (5)雲棲祩宏的最後態度 (6)德清與《肇論略注》的探討 3. 結語--<物不遷論>諍辯對晚明叢林改革的意義 (1)根源性的追尋與經典必要性的確認 (2)理智治學與直觀洞識的認知衝突 (3)傳統佛學的最後光輝 (4)世俗化發展的應有趨勢 三. 結論 |
Hits | 1115 |
Created date | 2001.03.02
|
Modified date | 2015.08.19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