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如來藏與唯識的交涉--以《佛性論》為中心的比較研究 |
|
|
|
Author |
賴賢宗 (著)=Lai, Shen-chon (au.)
|
Source |
國際佛學研究=The Annual of International Buddhistic Studies
|
Volume | n.1 |
Date | 1991.12 |
Pages | 209 - 223 |
Publisher | 靈鷲山般若文教基金會國際佛學研究中心 |
Location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本篇文章屢經修改,最終收錄於2006年新文豐出版公司 (台北) 出版的《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 該書書目請見本站:https://buddhism.lib.ntu.edu.tw/search/search_detail.jsp?seq=142338 |
Keyword | 如來藏; 唯識學; 佛性論; 世親; 知識論; 天台宗; 圓教 |
Abstract | 正如上田義文所曾指出的,宇井伯壽用「相依性」來把握「緣起」,及其相關論述,這是一個非常根本的洞察,這種詮釋方式嘗試打破緣起論系佛教與實相論系佛教之二分法。其實,這種洞見,也可以「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的論述領域來表達,而挖深佛學詮釋的基礎。 傳為真諦所譯的《佛性論》不管與真諦的關係有多深,就它的內容看來,我們都可以視它為「世親學」的重要組成部份。這裡說的是「世親學」,包含了世親唯識學在後世的影響與相關討論,包含了玄奘的唯識新學,與安慧等人的唯識舊學,《佛性論》提供了許多關於唯識舊學的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之討論線索。本論文將《佛性論》與《寶性論》、《攝論釋》、《辯中邊論》、《瑜伽師地論》等書做對比研究,集中於論述它們關於如來藏三藏義、五藏說、九譬等等的解說和解說的理論背景的不同,由此看出《佛性論》如何完成唯識與如來藏的交涉。尤其關心的是:真諦譯的《攝大乘論釋》(簡稱《攝論釋》)之「二分依他之特義」如何轉移到同為真諦所譯的《佛性論》的「三性攝如來性盡」上。智者大師的天台佛學熟悉於《佛性論》,《佛性論》的「智境一如」所包含的「不斷斷」之圓教涵義有著何種的特殊性。以及《佛性論》如何運用了《寶性論》如來藏說的理論內涵,卻將之內塑於彌勒以來之唯識學之思想架構,呈現了唯識與如來藏的交涉之特殊性。 |
Hits | 642 |
Created date | 1998.04.28
|
Modified date | 2023.11.14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