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賴信川 (著)=Lai, Shinn-chuang (au.)
|
Date | 2003.11 |
Content type | 網路資料=Internet Resrouc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全文見: http://www.plm.org.hk/dispArticle.asp?id=58241 |
Keyword | 音聲法門; 華嚴宗=Hua-yen Buddhism; 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 天台宗=Tien-tai Buddhism=Tendaishu; 懺儀=懺法; 佛教儀軌=Buddhist Rituals; 中國佛教史=Chinese Buddhist History |
Abstract | 華嚴宗名列中國佛教的「教下三宗」。和天台宗一樣,華嚴宗也是有判教和止觀,只是華嚴宗強調佛所證得的「一真法界」,多出一份玄妙離奇的描述,故常被誤為光說不練的「名相佛教」和「口號佛教」。其實華嚴宗和天台宗一樣,重點不在哲學而在止觀。修行目標是在悟入經中闡述的「一教圓乘」的一真法界,也就是釋尊在菩提樹下悟到的佛境界。
但《華嚴經》不以描述不可思議的法界為目的,而是說明如何進入佛所證得的法界實相。如以經題來看,廣大而無邊,稱為「大方廣」;而「佛」就是即證入大方廣無盡法界者;「華」就是成就萬德圓備之果體因行的譬喻,故以種種因地萬行,嚴飾佛果深義,則稱為「佛華嚴」。故此經是顯發「一心法界」體用,開顯出重重無盡、事事無礙,理事圓融的華嚴三昧。
相對的,一樣是以蓮花作為譬喻的《法華經》來說,其重點就在說明「佛本懷」,以教育為中心,說明種種成佛的修行理路之妙理妙諦。《華嚴經》的重點,則以這朵蓮花的清淨莊嚴,來描述「佛境界」,說明證此境界的因位果報。故《法華經》教義在明教導眾生入佛之知見,而《華嚴經》的重點在顯明圓滿莊嚴的佛境界,及悟入此境界的教理。
怎樣才能悟入華嚴境界?答案是念誦法。依華嚴三祖--法藏大師《華嚴經傳記》指出:《華嚴經》從晉代譯出後,修行本經成就者多以讀誦、拜經兩法,從晉~唐的許多行者,都是讀誦《華嚴經》成道,證入甚深三昧,因而行《華嚴經》的風氣大盛,遂形成中國大乘佛教重要宗派。故法藏特以〈念誦〉與〈轉讀〉兩篇來闡述,後來誦經與拜經就成為其主要法門。隋唐時,華嚴人才輩出,盛極一時,但武宗滅佛時遭受嚴重打擊,僅於五台山留存一脈。後為禪宗所吸收,依《賢首傳燈錄》記載,從宗密後的華嚴法脈多兼習禪,兼修《楞嚴經》與《圓覺經》。修習「華嚴三昧」者不多,多是以弘講《華嚴經》與相關註疏,而列入賢首法嗣中。到目前為止,很難找到原屬華嚴專宗寺院的清規,有關的修行念誦儀軌研究亦感困難。本篇僅能就當前可見材料:一為禮拜華嚴經儀軌;二為華嚴懺儀;三為華嚴字母,來研究。
南北朝~唐代中國佛教的精神,是在探索佛本懷的努力。天台智者大師提出以《法華經》為主的開權顯實教義;華嚴杜順大師則以佛境界為目標,作為一乘圓教。二者抉擇的經典不同,但理念一致,都以尋求佛本懷,或證入佛境界的精神來修行;為令後代證入此境界,更設立修行儀軌。後來卻發展成純以哲學來作探討,實在可惜!事實上,兩宗標舉的不止是哲學,而是行門的目標。若要討論華嚴精義,是否應從念誦《華嚴經》,勤修華嚴三昧開始呢?佛境界,在華嚴行者來說,或許不是浪漫幻想,而是實際行動。
|
Table of contents | 一為禮拜華嚴經儀軌; 二為華嚴懺儀; 三為華嚴字母。 四結論 |
Hits | 1034 |
Created date | 2004.02.27 |
Modified date | 2014.05.27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