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佛教在市場經濟轉軌中的機遇與挑戰 -- 兼論當代中國宗教的若干理論問題 |
|
|
|
Author |
王雷泉
|
Source |
佛學研究=Buddhist Studies=Journal of Buddhist Studies
|
Volume | n.4 |
Date | 1995 |
Pages | 1 - 10 |
Publisher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
Location | 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
Content type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Keyword | 當代中國佛教; 宗教理論; 市場經濟; 宗教熱; 知識分子群體; 商品大潮; 適應論; 政教分離; 經濟體制改革; 社會批判; 非宗教化; 世界性趨勢; 兼論; 文化論 |
Abstract | 統計數字表明,傳播媒體時時使用的「宗教熱」一詞,是在文革中處於冰點以下的宗教,隨改革開放,逐步升向常溫的社會現象。由於歷史的遺留問題和現實商品大潮的衝擊,表現為「熱中有冷」和「熱中有亂」的兩種困局。文章分析了鴉片論,特區論,適應論,文化論,相容論,制衡論這六種相互矛盾的理論框架,由於理論上的曖昧不清,使正統宗教徒不敢理直氣壯地堅持自己的信仰,使社會上有宗教需求的人對正統教團產生疑惑,從而促成地下宗教勢力和歪門邪道盛行。作者認為有四種因素使佛教面臨復興的機遇﹕一、政教分離已成不可逆轉的世界性趨勢;二、佛教在各教平等競賽中處於領先地位;三、經濟體制改革為佛教的發展奠定了社會基礎﹔四、具備獨立品格的佛教知識份子群體正在形成。文章指出:佛教須回應世俗化的挑戰,調整在信仰,社會,文化三大層圈中的關係,使信仰素質,組織規模和文化品位三者保持均衡發展。知識份子對宗教問題的關注和研究,將有效地制約「宗教非宗教化」現象的蔓延,並直接改變「宗教非學術化」的局面。經理性提純的宗教,在走向現代化的中國有可能發揮更大的社會批判作用。化世俗而不為世俗所化,永遠是佛教面臨的現實課題。 |
Hits | 528 |
Created date | 1998.04.28 |
Modified date | 2018.01.30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