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俱舍論 世間品》所記有關「緣起」一詞的詞義對論 -- 以漢譯兩本的譯文比對與檢討為中心 |
|
|
|
Author |
萬金川
|
Source |
佛教思想研究論文集
|
Date | 1998.08 |
Pages | 159 - 200 |
Publisher | 正觀出版社 |
Publisher Url |
http://www.tt034.org.tw/~Publish.htm
|
Location | 南投縣, 臺灣 [Nantou hsien, Taiwan] |
Content type | 專題研究論文=Research Paper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Keyword | 緣起=十二因緣=Pratityasamutpada; 緣起=pratitya-samutpada=conditions=paticca-samuppada; 緣起=paticca-samuppada=pratitya-samutpada=conditions; 俱舍論=阿毘達磨俱舍論=Abhidharmakosa=Abhidharmakosabhasya; 世親=Vasubandhu |
Abstract | 想要正確地來解讀漢譯文獻,理解譯者所欲表出的意思,其困難的程度實則並不亞於直叩梵文原典,或披翫藏本之譯. 就解釋學的立埸來說,翻譯本身便是一種詮釋,而此處所謂翻譯不只是指不同的自然語言間的轉換而已,實亦指在相同的自然語言中,不同的構句形式間的轉換,如主動語態改作受動語態,或偈頌轉為長行,均可稱之為是一種翻譯; 此中後者,在印度的佛典注釋傳統中,疏釋者在面對偈頌體的論書,如龍樹的《根本中頌》,進行疏釋時,往往採用了此手法,這自然涉及了詮釋的問題; 而不同注釋家間的論爭,往往在形式上也可說是源於他們對該一偈頌的「翻譯」有別,當然更是在內容上彼此的理解有異. 因此,在國內一面高唱重返梵文佛典時,一面低吟願入藏譯佛典之門 (自來在學界目之為「準梵語佛典」) 時,龐大的漢譯佛典似乎已然是韶華已逝而門前冷落了,而唐人的疏釋更是乏人問津,豈堪聞問. 這種方法學上的偏失,可謂其來有自,乃繼踵扶桑樸學的結果,以為「訓詁明,則義理亦可了然於心」. 國內如今學罷梵藏二語而能直扣其文者,所在多有; 但同時能無礙的解讀漢譯或漢語佛典者,或恐不多,這種閱讀能力的急速衰退,在位而職司其事者,豈能不憂. 如何結合梵藏二語的知識而來確實地判讀傳統漢譯,乃至理解自家祖師大德的文字般若,實為提昇梵藏二語的閱讀能力外,另一項重要的工作. 但願本文之作,能對有志於斯學者,提供一個值得考慮的入路.
|
Table of contents | 一. 前 言 二. 世親有關「緣起」一詞的詞義解釋 三. 文法學者的批判 四. 文法學者的結論
|
Hits | 811 |
Created date | 1997.11.02
|
Modified date | 2010.10.29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