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宋隆斐 (撰)
|
Date | 1998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nccu.edu.tw/
|
Location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master |
Institution | 國立政治大學 |
Department | 中國文學系 |
Advisor | 李豐楙 |
Publication year | 87 |
Keyword | 宋隆斐; 守一; 守意; 六朝; 佛道思想; 太平經; 安般守意 |
Abstract | 本篇論文《守一與守意--六朝佛道思想交流初探》,基本上是以守一與守意這組對舉互成的概念,作為論文思考的切入點,試圖探討六朝佛道思想交流的可能性; 並將論述的重點置於兩漢時至東晉中期間,稱之為六朝佛道二教「宗教創發期」的前期,因這階段的「安般守意」禪法與「存神守一」道法,在修煉原理,過程與境界體驗,彼此有可以對照交流處. 並且將思考的角度放在下層社會群眾的信仰實態上,嘗試抉發出一般探討六朝思想史或宗教史的著作所未關注處.
為兼顧論文的定位與章節的安排,考慮到佛道二教在時空發展上的不共時性與非連續性,筆者將於第一章 <緒論> 中介紹研究動機與定位,研究範圍與方法,整理學界前輩對漢魏兩晉時期「守一」與「守意」思想的研究成果,並提出進行此項研究時的條件限制; 第二章則探討東漢中晚期道教的存神守一思想. 以《太平經》(包括《太平經聖君秘旨》) 的內容為主,重新思考當時太平道的宗教實態,奉道者是否曾普遍的修持「守一」之法; 第三章探討中國佛教初期的禪觀守意思想,以安世高所譯的《佛說大安般守意經》與《陰持入經》的內容為主; 至於支婁迦讖所譯的《道行般若經》,《般舟三昧經》,《首楞嚴三昧經》等三部與大乘禪法有關的佛典,在當時可能尚未造成立即的影響,所以將其置於下文,與「兩晉時禪觀思想的演變」一併討論.
第四章為存神守一. 禪觀守意這兩種教法的中期演變. 道教方面探討《老子道德經想爾注》與葛洪《抱朴子》的「守一」思想,佛教方面則以竺法護所譯之《修行道地經》七卷為主; 不論佛教或道教,側重點在從當時社會中下階層民眾對存神守一與禪觀守意兩種修法的接受度,作為思考的切入點,重新思考由魏初到東晉中葉間的宗教活動實態. 第五章是守一. 守意思想的後期發展. 綜述六朝前期「守一」與「守意」思想的關係,並且舉出六朝後期佛道二教在修行理論與方法上的轉變做為對照,以照應整體思想發展上的連續性.
第六章為結論. 平心而論,從兩漢時到桓靈之時,將近一百六七十年,當時佛道二教的接觸是隨機的,粗淺的,無論在深度與廣度上都不夠,宗教用語的相似,可能只是隨手借用而已,不太可能經過仔細的考慮斟酌,這是因當時佛道二教都處於草創的階段,方自顧之不暇,遑恤其他哉? 況且兩種文化相遇時,語彙的借用實屬平常,往往只是反映了人們追求新鮮,標新立異以自炫耀的心理而已,需要深入研究的是這些語彙是否被正確的借用,或是被賦予新的意義與用法,進而探討二者的宗教修行理論與終極關懷理念的異同,如此方能正確深入的判斷此共通的語彙在不同宗教體系所處的地位與作用.
|
Table of 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第三節 研究態度取向 第四節 文獻探討與觀念釐清 第二章 道教初期的存神守一思想 第一節《太平經》概說 第二節 「一」的元氣論宇宙圖式與「三合相通」說 第三節 氣化的身體觀與身神 第四節 存思原理與相關條件 第五節 守一的境界與效果 第六節 結語 第三章 佛教初期的禪觀守意思想 第一節 漢魏時佛教傳播的概況 第二節 安般禪法內容分析 第三節 <三十七菩提分> 內容分析 第四節 結語 第四章 守一. 守意思想的中期演變 第一節《老子道德經想爾注》的奉道誡守一思想 第二節《抱朴子》的守一思想 第三節 竺法護《修行道地經》之禪觀思想 第四節 結語 第五章 守一. 守意思想的後期發展 第一節 上清經派的存思法 第二節 六朝後期禪觀思想的發展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
Hits | 608 |
Created date | 2000.12.11
|
Modified date | 2023.01.10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