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慧能與中國文化
Author 董群
Date2001.10
Pages440
Publisher貴州人民出版社
Location貴陽, 中國 [Guiyang, China]
Content type書籍=Book
Language中文=Chinese
Note大思想家與中國文化叢書
Keyword中國佛教=Chinese Buddhism; 惠能=慧能=Hui-neng; 禪宗=Zen Buddhism=Zazen Buddhism=Chan Buddhism=Son Buddhism;
Abstract幾十年來,禪學研究一直是中國禪學界,佛學研究的一大熱點。不論是在內地還是港台,對慧能和禪學思想研究的興趣,可說是長盛不衰,現已推廣到了多個方面,獲得了相當豐富的研究成果。但不難發現仍留有探索的空間。譬如,在文化視野下更為全面、深入和系統地,審視慧能和中國文化的關係,就還需要有分量的成果,本書在這方面便作出了很有價值的思考。本書首先確立了一個基本的前提,即慧能禪學是中國文化發展到唐代的必然產物,再從三方面分析慧能與中國文化的關係:

第一、慧能禪學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慧能的禪文化。
第二、慧能建構禪文化的過程,及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應。這部分是作者心得較多處,既針對儒道兩家討論的重要問題,也回應墨家的精神傳統,更分析了慧能和中國佛教自身的聯繫。
第三、慧能禪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作者試圖全面討論慧能禪學,對後世禪宗、宋明理學、宋元道教、中國藝術精神,和中國士大夫的生活方式,諸方面的影響。本書在不少方面,表現出自己的個性和特色,並對一些問題進行了較深入的討論:
(1)從對中國社會,尤其是唐代社會的文化互動出發,揭示慧能禪文化產生的必然性和社會基礎。認為慧能禪學是中國佛教思想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中國佛教對中國傳統文化,反思的必然結果。唐代的文化結構,是儒釋道三教並重,而又致力於建立在此基礎上的,一體統一的主流文化。在這過程中,三教先後完成了融合過程:先是禪宗,儒教到宋代形成理學,道教到元代形成全真道,才分別完成這過程。作者依此,分析了三教間的互動,及慧能在建構禪學體系時,對這問題的自覺思考。
(2)分析慧能禪文化的基本特點。抓取慧能的家庭出身、個人身份、經濟狀況、教育程度、民族、生活區域、交往圈、社會歸屬、生活經歷,及所依宗經等方面,考察慧能思想的特色。揭示慧能禪學,具有修行的簡易方便,覺悟的迅捷,精神的自信,主體的自主自由,佛性即人性的平等,及其側重于人生的解脫等,並不特別關注形上的問題。
(3)對歷史上不同的《壇經》版本,作者將其看作是慧能禪文化的發展史,是不同歷史時代,根據社會和宗教發展的需要,對慧能形象的完善。這是一個獨特的考察視角。
(4)對中國文化之組成部分的,慧能禪文化本身的特色,作者從心性論、頓悟論、修行論和方法論,四方面加以研究,基本上涉及了慧能禪學的內容。對心性論,作者著重討論了佛性問題,和這問題所含的儒學化成分,強調佛性即是人性。對頓悟論,作者詳盡分析其含義,引入科學家對頓悟的研究,來說明之,強調頓悟論在宗教史上,或文化史上的意義。對修行論,突出慧能的無修之修。對方法論,分析了慧能的對法,並將此和慧能的內在超越觀結合,討論了眾生與佛、煩惱與菩提、入世和出世、語言與真理等中道關係等。
(5)考察慧能對傳統文化中,儒道墨文化的反省,分從心性說的儒學化、形神論的突破、有與無的融合、言意辯的超越、知行觀的貢獻、悟修論的相通、自力論的趨同、道德觀的回應諸方面進入。如心性說的儒化,表現為人性化的佛性論、道德化的人性論、智慧性的人性論等;言意之辯的超越,突出慧能在禪的本質之可說,和不可說間的中道觀,是對傳統言意觀從盡與不盡、可說與不可說角度討論的超越;自力化的趨同,除分析慧能對儒道相關思想的回應的外,特別揭示慧能對墨家之平民文化的,自力觀的回應和超越;道德觀的回應,強調慧能禪學的倫理精神,和儒家道德的內在聯繫。
(6)分析慧能對中國佛教文化傳統的反省,具體分為三個方面:
1.慧能和佛教高僧的關係。
以此說明慧能對高僧之佛教中國化建設經驗的省察,以慧能與道生、僧肇的關係,為考察物件,具體化為僧肇的空觀,及中道方法論對慧能的影響,道生的佛性,和頓悟論對慧能的影響;
2.慧能對佛教經典的吸收。
揭示了禪宗借教悟宗的特點,重點討論了《金剛經》、《涅槃經》、《維摩經》、《大乘起信論》和《楞伽經》等經論,對慧能的影響;
3.討論慧能禪宗和教下諸宗的關係。
主要集中在慧能禪宗和楞伽宗、天台宗、淨土宗、唯識宗等宗的異同。
(7)闡述慧能對後來中國文化,特別是對後世禪宗,和宋明理學的影響。
對宋明理學,考察了慧能對氣學、道學和心學的不同影響,對氣學,特別提出張載加以分析,張載在對佛教,包括慧能的思想,進行批評的同時,又吸收了佛教的方法論;道學方面,以朱熹為代表,分析朱熹道學和慧能禪學的關係;心學方面則再加以細化,分別對陸九淵、陳獻章和王陽明與慧能的關係,展開了討論,多有新意。
(8)本書的撰寫,能以一個較充分的動態研究為準備,這是很可貴的。故作為附錄的“五十年來的慧能研究論著索引”就顯得很有意義,雖對日本和英語世界的研究成果,沒引起足夠的關注。正是以這幾十年來,前人研究為基礎,才有可能在已有的慧能研究的基礎上,再進一步。

當然,本書在許多方面,都還有進一步舉證,和深入研究的必要。例如,作者為遷就儒、釋、道三教互動的總體框架,在缺乏相應論證、亦未給出充足理由的情況下,將墨家的思想一併歸入儒道文化的範疇中進行討論,這樣做似乎過於大膽了;又認為唐代慧能禪學,先于宋代理學和元代道教,率先完成三教合一的文化建構,對後世的中國文化產生深刻影響。但問題在:什麼叫做“完成”?後來的理學,是否也是對慧能禪學的某種超越(不僅僅是吸取)。如果是,又當如何來看待慧能的“完成”?這是需做進一步思考的;同時,在慧能禪學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方面,其對道教心性論、修行論的影響、對中國藝術精神的影響、對中國士大夫生活方式的影響等,竊以為還有些更深刻的分析。此外,書末再附本書的《內容介紹》,似亦無必要。
Hits516
Created date2004.03.18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341102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