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僧侶與哲學家 -- 父子對談生命意義=Le moine et le philosophe( The monk and the philosophe) |
|
|
|
Author |
馬修.李卡德 (著)=Ricard, Matthieu (au.)
;
賴聲川
;
Revel, Jean-François
|
Date | 1999.11.04 |
Pages | 454 |
Publisher | 先覺出版 |
Location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Series | 人文思潮系列 |
Series No. | 11 |
Content type | 書籍=Book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Keyword | 儀式; 教理; 書目; 修行; 剃度=出家=Ordination; 往生=Gone to the Next Life; 佛教; 佛法=Buddhadharma; 佛; 死亡; 心靈=Spiritual |
Abstract | 當西方科學的理性思維創造出高度的物質文明,人類對生命意義卻沒因此獲得同等的瞭解. 許多追尋自我的腳步紛紛來到西藏,企圖從東方的佛教智慧中,找到通往生命快樂滿足之門,《僧侶與哲學家》要呈現的,正是一對法國父子就佛法. 哲學. 科學. 心靈進行的跨界對談. 書中以哲學家父親與僧侶兒子的對答貫穿全文,從而搭起東西文化的橋樑. 在受過科學訓練. 而後轉向佛法修行的兒子說明中,父親企圖找出以理性思維瞭解佛法的途徑,讓讀者揮別佛教是消極. 虛無. 被動. 無為的刻板印象,瞭解佛教具的人文. 社會. 政治. 科學. 哲學層面,而能關照佛法的核心,破除西方加諸佛教的不當神秘主義色彩. 兩人在書中對談的另一重點,是當代汲汲探索的科學與心靈關係. 僧侶兒子強調,佛法不是宗教性的教條,而是種心靈的科學; 它也不是純然的知識哲理,更是一種個人內在轉換的實踐. 佛法和科學一般要追尋真理,而佛法的真理教導心靈,才是真正的完美智慧.
正如書尾所說,在這場對談中,僧侶兒子想做的是「分享和解釋」,哲學家父親想做的卻是「分析和比較」. 當我們跟隨不同文化背景的父子進行佛法的追尋時,也正以自己的方式踏上了心靈之旅.
對「什麼是快樂」.「如何才能快樂」等問題,是因人而異,但往往我們會受到別人的影響,或自己也會想要去改變別人的看法,特別是自己特別關心的價值,或特別關心者. 而快樂也是會有衝突和對抗的,當兩個試圖改變對方的人觀點又不一致時,就會出現最基本的觀點差異. 本書就是是兩種相異的世界觀的正式交鋒與對話.
本書是個哲學家父親與僧侶兒子的對談錄. 哲學家父親對兒子當年出家深感不解 (不只是不懂,也是不諒解) ,他不斷提出西方的哲學觀點來質疑佛教的觀點,雖他承認科學文明帶來的物質成就無法滿足人類的精神需求,但他對佛教是否能將哲理用在生活上,帶給人快樂,甚至填補西方文明的缺陷,有很深的質疑.
這位僧侶兒子馬修曾受過西方高等科學教育,他回應父親對佛法的不信任,循序漸進揭開佛法的神秘面紗:佛法不是被動,無為,迷信的老舊思想,而是另外一套嚴謹的社會理論,並相對西方的外化觀點而言,佛法不認為改造外在世界是獲取快樂的方法,也因此更需要極大的努力和耐心學習,以達到不依賴外在的一切,得到內心的平靜. (改變自己比改變別人難的多,你覺得呢?)
父子間你來我往的辯論,其實可幫助我們釐清一些問題,尤其是習慣西式教育的我們,哲學家父親的一些疑問其實會是我們的一些基本疑問,我們也可藉 (我們虛擬成哲學家父親) 的對談中,反省我們對佛教理論究竟是瞭解,還是誤解了? 甚至中國人的哲學思考,是藉怎樣的過程,被我們自己否定,揚棄,並將他污名?
|
Table of contents | 從科學研究到心靈探索 宗教或哲學? 黑盒子中的鬼魂 心的科學 尋找實相 改造世界或改變自己? 佛教和西方 追蹤暴力的根 智慧,科學與政治 世界頂上的紅旗 佛教的衰退與復興 信仰,儀式與迷信 佛教與死亡 個人至上 佛教和心理分析 文化影響和心靈傳統 進步與創新 僧侶對哲學家的問題 哲學家的結論 僧侶的結論 |
ISBN | 9576074185 (平) |
Hits | 2330 |
Created date | 2000.03.10 |
Modified date | 2014.05.13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