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ibliographic record is provided by 中華民國佛教華嚴學會=Huayen World Community.
|
|
|
唐代京洛巴蜀盧舍那佛造像風格特徵=The Statues Style Characteristics of Vairocana at Chang’an, Luo’yang and Ba’shu in Tang Dynasty |
|
|
|
Author |
陳清香 (著)=Chen, Ching-hsiang (au.)
|
Source |
華嚴學報=Journal of Huayen Buddhism
|
Volume | n.7 |
Date | 2014.05 |
Pages | 47 - 83 |
Publisher | 中華民國佛教華嚴學會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huayenworld.org/
|
Location | 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
Content type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Keyword | 盧舍那佛=Vairocana; 毗盧佛; 唐代京洛華嚴造像=Avatamsaka Sūtra Statues at Chang’an and Luo’yang in Tang Dynasty; 唐代巴蜀毗盧佛像=Vairocana Statue at Ba’shu in Tang Dynasty |
Abstract | 華嚴經教主盧舍那佛的圖像,是伴隨著華嚴的思想而肇端於于闐,其後東傳,經由河西走廊進入中原。在五六世紀之際,達到第一階段的弘盛期。 而進入初唐以後,隨著帝王的信仰佛教,又推廣華嚴思想,雕造巨形的盧舍那佛像,展現了恢弘的器宇、圓融的法界觀,華嚴圖像走向第二階段的圓熟期。 唐代的華嚴造像以龍門石窟奉先寺洞為最具代表,其主尊的造形奠定了唐式盧舍那佛的標竿,與兩旁的脅侍菩薩、佛弟子、力士、神王像等的組合像,則是日後盧舍那佛會組成的基礎。 而自北周密教經典入華後,也促成大日如來或佛頂造像的創作,盧舍那佛或毗盧佛,由螺狀髮紋的佛裝,演至頭戴寶冠,胸垂瓔珞的菩薩像裝的佛像,也由長安洛陽,流傳及於巴蜀石窟,而建立起特殊的盧舍那或及毗盧佛造像外形與配置。 本文先引述盧舍那佛的經典意涵,與文獻中所載的華嚴圖像,再舉唐代長安、洛陽、巴蜀等地,具代表性的華嚴教主造像遺例,備述其風格特色,以見其演變軌跡與時代特色。 |
Table of contents | 一、前言 二、華嚴經中的盧舍那佛意涵與畫造盧舍那佛圖像史 (一)、大方廣佛華嚴經「盧舍那佛品」所載的盧舍那佛 (二)、華嚴祖師的弘傳華嚴思想與畫師畫造華嚴變相 三、唐代現存京洛顯教系統的盧舍那佛造像 (一)、龍門奉先寺洞的盧舍那佛 (二)、法界人中像的盧舍那佛 1.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藏盧舍那佛立像 2.美國舊金山亞洲美術館藏盧舍那佛坐像 四、華北密教系統的寶冠佛 (一)、龍門石窟東山擂鼓中洞主尊 (二)、長安寶慶寺舊藏寶冠佛 五、巴蜀一地的唐代盧舍那佛/毗盧遮那佛 (一)、廣元千佛崖的初唐造像 1.廣元千佛崖第13號蓮花洞 2.廣元千佛崖第33龕 (二)、巴中石窟的盛唐、中唐造像 1.西龕石窟佛爺彎第44號 2.西龕龍日寺87號龕 3.西龕龍日寺73號龕 4.南龕石窟103龕 (三)、邛崍石筍山的中唐造像 六、唐式影響下的宋代華嚴教主像 (一)、飛來峰青林洞「盧舍那佛會」浮雕 (二)、四川安岳石窟毗盧洞柳本尊三身像主尊與華嚴洞 七、結語 |
ISSN | 22226685 (P) |
Hits | 529 |
Created date | 2016.04.25 |
Modified date | 2022.12.08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