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淨影慧遠《大乘起信論義疏》研究=A Study on "The Commentary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by Jingying Huiyuan
Author 安怡 (撰)=An, Yi (compose)
Date2016.01
Pages134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
Publisher Url http://thinker.nccu.edu.tw/main.php
Location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Content type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Language中文=Chinese
Degreemaster
Institution國立政治大學
Department哲學研究所
Advisor耿晴
Publication year104
Abstract長久以來,對《起信論》思想的主流解釋可概括為「真如緣起說」、「真如熏習說」等。在此類詮釋下,《起信論》被評價為引導了唐宋以降中國佛學「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不二」、「體用一如」的存有論及認識論模式。依此說法,《起信論》之「真如」皆既是自性清淨的無為法,又乃緣生萬有的有為法,這顯然打破了印度佛教自阿毘達摩至唯識學中普遍接受的無為法與有為法的截然區分。

但筆者在此論文中要通過閱讀浄影慧遠的《起信論義疏》,重新審視《起信論》中無為法與有為法的界限,試圖挑戰上述深受賢首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中「真心不守自性,隨薰和合,似一似常」這一說法影響的對《起信論》的看法,並主張:在更早的《義疏》中,作為真如法體的第九識及以「法體之用」為正義的第八識是無為法,處於心生滅門中的前七識則是有為法;二者的界限涇渭分明,並不存在「無為法直接生出有為的用」的可能。

圍繞「《義疏》並未突破無為法和有為法的界限」這一主張,本論文的研究分為三章:首先,辨析真如心的體相用結構,透過這一組重要概念,勾勒《義疏》疏解《起信論》大乘思想的輪廓。隨後,將釐清《義疏》以八識含攝心生滅門的心識思想,描繪前八識作為「無為法-­有為法」序列的流轉還滅現象;並探討真如與生滅的關係、真如與無明之間的熏習機制,來說明作為無為法的真如終究不能被熏習產生妄染。最後,則在解脫學脈絡下梳理《義疏》解釋的佛身論與佛性觀。

本論文的結論是《義疏》並未違背無為法和有為法的界限。《義疏》以浄影慧遠最擅長的八識義統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之結構,法報應三佛分別對應真如心之體相用,法體無為,而相、用如上廣辨,皆是無為法與有為法的複合序列。第八識真心,作為對真如理如實識知的本覺,可以隨無明現出幻染相,但真識心本身並無變化;無明從來不是由真識直接產生的,即並非龔雋所謂「染浄如體不二的本覺一元論」。真如從未隨緣「不守自性」而成妄染,從未像後來的《壇經》那般云:「法性起六識」、「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變化」。
Table of contents第一章 緒論 1
一、研究背景與目的 1
(一)《起信論》及其註疏概況 1
(二)《起信論》真偽之爭 3
(三)研究範圍及目的 9
(四)研究方法 10
(五)現代研究成果述要 11
二、浄影慧遠與《大乘起信論義疏》 12
(一)浄影慧遠的生平 12
(二)浄影慧遠的著述 16
1.慧遠著述一覽 16
2.《起信論義疏》是否為浄影慧遠所造的爭論 17
三、全文結構分析 18
四、《義疏》引用經論整理 20

第二章 《大乘起信論義疏》「真如心」之體相用 27
一、前言 27
二、真如心之體 28
(一)釋「大乘」 28
(二)釋「第九識」 31
1.「識」之名義 31
2.《義疏》九識說之特別 32
3.第九識是真如法體 36
(三)釋「真如」 38
(四)真如體義 39
1.真如法體有相無 39
2.真如心中如實空義 40
三、真如心之相 43
(一)真如心中如實不空義 43
(二)真如自體相無斷 45
1.以當見區別「功德」與「行德」 48
2.不以空義以為真識 48
(三)本覺隨染相 49
(四)覺體廣大相 50
四、真如心之用 51
(一)染浄二用 52
1.真如心之染用 52
1.1依持用 52
1.2緣起用 53
2.真如心之浄用 53
2.1隨緣顯用 53
2.2隨緣作用 54
(二)本覺隨染之用 54
(三)行德無斷 54
1.浄熏究竟無盡 54
2.真如用無斷 55
五、小結 56

第三章 《大乘起信論義疏》的八識思想 59
一、前言 59
二、《義疏》心生滅門之八識分類 59
(一)第八識 60
1.「阿梨耶識」概述 60
2.《大乘義章.八識義》之「阿梨耶識」 62
3.《義疏》之「阿梨耶識」 63
3.1第八識 63
3.2本覺 65
4.《義疏》之「不覺」 69
4.1真前妄後之難 70
4.2悟後卻迷之難 71
5.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義 72
(二)第七識 75
1.《大乘義章.八識義》之第七識 75
2.《義疏》之七識惑義與心義 75
3.《義疏》之七識作為根源 79
(三)前六識 80
(四)八識之關係 81
1.相應、不相應 81
2.捨滅義 81
3.水波譬喻 82
3.1無明與覺體 82
3.2捨滅因緣 83
三、《大乘起信論義疏》之三識分類 85
(一)事識中邪執有八 86
(二)妄識中邪執有六 86
(三)真識中邪執有二 87
四、染浄熏習 88
(一)以「熏習」說明流轉還滅 89
1.「熏習」名義 89
2.四種法熏習 90
(二)染浄熏習 91
1.熏習起染 91
2.熏習起浄 93
2.1妄熏真 95
2.2唯真熏妄 96
(1)能熏法 96
(2)所熏人 97
五、小結 98

第四章 《大乘起信論義疏》的佛性觀與佛身論 99
一、前言 99
(一)佛性作為結果義 100
(二)佛性作為原因義 100
二、《義疏》之佛身 101
(一)《大乘義章.三佛義》之佛身 101
(二)《義疏》之三身 102
1.法佛 102
1.1性浄法佛,無作因果 102
1.2如來平等法身是一法界 103
1.3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 104
2.報佛、應佛 104
三、《義疏》之佛性 107
(一)佛性與本覺隨染相 108
(二)從熏習義看佛性 108
四、回應對《起信論》佛性義傳統的解釋 111
(一)從眾生的角度朝向達到佛果 111
(二)從佛法身的角度朝向引領眾生:眾生本覺? 112
五、修道次第 114
(一)始覺漸悟相 114
1.始覺四位 115
2.始覺四相 116
(二)十地修行次第 116
(三)辨二障對治 117
1.四住煩惱為煩惱障,無明住地為智障 119
2.五住性緒為煩性障,事中無知為智障 120
3.五住性結及事無知同為煩惱障,分別緣智為智障 121
(四)明趣道相 122
1.信發心 122
2.解發心 123
3.證發心 123
六、小結 124

結論 127

主要引用書目 129

謝辭 133
Hits113
Created date2016.08.10
Modified date2016.08.18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567471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