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正念的四個練習=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
|
|
|
Author |
喜戒禪師 (著)=Venerable U Sīlānanda (au.)
;
賴隆彥
|
Date | 2017.04.15 |
Pages | 272 |
Publisher | 橡樹林文化出版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cite.com.tw/about.php?about=wood
|
Location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Series | 善知識 |
Content type | 書籍=Book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喜戒禪師Venerable U Sīlānanda(巴利文),音譯為「尸羅難陀」禪師,1927年,出生於緬甸的曼德勒(Mandalay),1943年出家,1947年受具足戒成為比丘,1954年跟隨馬哈希禪師(Mahasi Sayadaw)修習觀禪;同年在三藏佛典的「第六次大結集」中,擔任編輯,1979年,跟隨馬哈希禪師至美國弘法,之後經由馬哈希禪師指定,留在美國傳授禪修與佛教課程。目前擔任「美國上座部佛教協會」(Theravada Buddhist Society of America,簡稱TBSA)的榮譽顧問、加州半月灣「法喜寺」(Dhammananda Vihara)住持、緬甸仰光國際上座部佛教弘法大學(International Theravada Buddhist Missionary University)的校長。 著作包括:《正念的四個練習》(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業法入門》(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Kamma)等(以上為英文著作);《初轉法輪經》(The First Sermon)、《巴利文中的推理論》(Exposition of Syllogism in Pali)等(以上為緬文著作)。
|
Abstract | 佛陀曾言:「這是使眾生清淨,超越愁悲,滅除苦憂,成就聖道,體證涅槃的唯一道路,即四念處。」 *《正念的四個練習》就是教你練習佛陀親授的「四念處」
本書《正念的四個練習》是以《大念處經》(Maha Satipatthana Sutta)為基礎,提供完整清晰的解釋。作者喜戒禪師是馬哈希禪師(Mahasi Sayadaw, 1904-1982)的親近弟子之一,他以古代註釋書、註疏,以及馬哈希禪師所寫的緬文註釋為本書的論釋基礎,引領一般初學者,以最貼近佛陀原始教法學習禪定。
在《大念處經》中,佛陀以二十一種方式親自指導人們如何修習念處觀,闡釋四種念處,其實就是教導我們如何練習「四念處」。念處意指「念」的「立足處」,修習念處觀就是具有正念地觀照諸法。四念處是一套對正念的完整禪修方法,針對「身、受、心、法」四項隨觀身心當下實況的修行法門。
佛陀以十四種方式解說身隨觀:入出息念、身體姿勢、正念正知、觀身不淨、四界分別觀與墓園九觀。受隨觀只以一種方式描述:隨觀心識,因為感受是心對境所體驗到的苦、樂或不苦不樂等心理狀態。法隨觀以五種方式描述:隨觀五蓋、五取蘊、六內入處與外入處、七覺支與四聖諦。著重身心現觀的四念處,若以為用頭腦思辨就能獲得解脫,四念處就只是理論了。練習「四念處」就從《正念的四個練習》開始。 |
Table of contents | 【推薦序】 一位當代南傳禪師的菩薩風範/釋自鼐 【作者簡介】 喜戒禪師 【序】 依《大念處經》展開禪修之旅 第一部 《大念處經》論釋 總釋 第一章 身隨觀念處 1 入出息念 2 身體姿勢 3 正念、正知 4 觀身不淨 5 四界分別觀 6 墓園九觀 第二章 受隨觀念處 第三章 心隨觀念處 第四章 法隨觀念處 1 五蓋 2 五取蘊 3 六內入處與六外入處 4 七覺支 5 四聖諦 第五章 修習四念處的成就保證 第二部 《大念處經》 第三部 禪修指導 【附錄一】辭彙表 【附錄二】參考書目選錄 |
ISBN | 9789865613440 (平裝) |
Hits | 590 |
Created date | 2017.08.23 |
Modified date | 2017.09.04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