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謝獻誼
|
Source |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兩岸學術會議(第十七屆)
|
Date | 2019.05 |
Pages | 87 - 109 |
Publisher | 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 |
Publisher Url |
http://www.hongshi.org.tw/index.aspx
|
Location | 桃園市, 臺灣 [Taoyuean shih, Taiwan] |
Content type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作者單位:政治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主辦單位: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財團法人弘誓文教基金會 |
Keyword | 印順; 儒佛交涉; 五乘共法; 人生佛教 |
Abstract | 本文嘗試梳理印順法師對儒佛的會通與抉擇等觀點,發現印順法師對儒佛異同的判攝,並非隨興地、散置式的個別見解,而是建立在「五乘共法」的佛法教乘施設架構底下觀看的結果。 在「五乘共法」的架構內部,儒佛的相「同」,係指在「人乘」法的階段內容,兩者具有高度相似性與類似點,尤其以《大學》為代表的「修身之道」,其中「三綱領」作為修持原則,相當於佛教的「三金剛句」;而做為修道次第進程的「八條目」,則約當於佛法的戒定慧「三學」。至於儒佛之所以相「異」,則謂在超越「人乘」法之上,佛法更存在著儒家所未觸及的、更為深廣的宗教性層面,此乃指向佛教更加探究世界萬象背後更為深廣的法則及問題――對生死流轉、緣起性空等的體認,同時在悲願攝持下返還世間修善、化眾,此乃儒家所不及處,亦是儒佛差異分判處。 而此「五乘共法」的觀念結構,其實導源於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的理念,由此影響、形具印順法師對儒佛異同的判攝諸說,同時也是印順法師自身在衡準儒佛後最終選擇歸宗佛法的理由所在。 |
Table of contents | 一、前言 88 二、存異:分判儒佛及從「宗教」立場批駁儒家 89 三、求同:融貫儒佛及從「修身」角度會通儒家 95 (一)三綱領:修身伊始與道之宗要 96 (二)八條目:修身進程與道之階次 99 四、在異同之間:判攝儒佛背後更深層的觀念導向 103 五、結論 108 |
Hits | 230 |
Created date | 2020.07.24 |
Modified date | 2020.09.08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