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中國佛教會在台灣的組織發展(1949-2010)=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hina in Taiwan (1949-2010) |
|
|
|
Author |
陳雯宜 =Chen, Wen-yi
|
Date | 2014 |
Pages | 364 |
Publisher | 國立中正大學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ccu.edu.tw/
|
Location | 嘉義縣, 臺灣 [Chia-i hsien, Taiwan] |
Content type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Degree | doctor |
Institution | 國立中正大學 |
Department | 歷史研究所 |
Advisor | 顏尚文 楊維真 |
Publication year | 102 |
Keyword | 中國佛教會=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hina; 組織運作=Organizational operations; 僧官運作=Monk officials System; 人民團體=Civilian organizations; 台灣佛教=Taiwan Buddhism |
Abstract | 本文旨在探討1949年至2010年間中國佛教會在台灣的組織發展,全文共有六個篇章來論述,內容分別為緒論、遷台初期之背景、遷台初期之組織運作(1949-1960)、1960至1986年組織制度的發展、解嚴之後的中國佛教會、結論。中國佛教會的組織運作是由中國各個朝代的僧官制度演變而來,在中華民國戒嚴的黨國體制時期,中國佛教會是當時唯一管理全台灣佛教界人事物的機構,上級機關除了內政部外,尚需聽從中國國民黨的指導,因此它的運作模式可以說是個類僧官制度。中國佛教會遷到台灣後,教會內部初期由藏傳佛教活佛當掛名的領導者,佛教居士則從旁輔佐。到了1960年,白聖等外省僧侶開始擔任理事長主持會務,他們傳戒、弘法、興辦文教與慈善事業,並整理寺廟財產,從此鞏固了中國佛教會在台灣的基礎,並因此將漢傳佛教發揚光大。解嚴之後,本省僧侶構成中國佛教會的核心。教會因為已不是唯一的中央級機構,也轉型成為民主政黨體制下的人民團體運作模式,本土、自主的中國佛教會開始與各個教會、教團平等結盟發展。如今,民國大陸時期改革派太虛法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與其入世、利他、度生等思惟普及於台灣與漢傳佛教區。佛教僧侶知識程度很高,普遍受到社會的尊重。佛教圈多元而創新,極具活力,可謂太虛弟子與圓瑛弟子白聖等徒子徒孫一起完成了太虛的宏願。台灣成功轉型的漢傳佛教,影響力已遍及中國大陸與世界各地,由此可見中國佛教會對台灣漢傳佛教發展的深遠影響。
Organizational operations of 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hina evolved from monk officials system of past Chinese dynasties. During the martial law era 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was the paramount institution that governed all personnel and operations related to organized Buddhist activitie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Because it followed directives from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Party (Kuomintang), its mode of operation largely resembled the monk officials system of the dynastic era. Shortly after World War II, Tibetan Buddhist monks assumed the nominal leadership role with assistance from lay Buddhists. Beginning in1960 monks from mainland China such as Bai Sheng aimed to solidify the Association’s standing in Taiwan through teaching and promotion of religious percepts, establishment of educational, cultural and philanthropic institutions, and accounting of temple assets. It wasn’t until the end of martial law did native Taiwanese monks ascend to core leadership roles, as did the Association transform into a civilian organization under a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characterized by indigenousness, autonomous operations, and equitable alliance and development with other church missions. Since then, Buddhist monks in Taiwan have greatly elevated their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societal respectability. The Taiwanese Buddhist community overall enjoys a high degree of innovation, vitality and diversity, and has extended its influence to Mainland China and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
Table of 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研究回顧與論文架構 1 第二節 中國歷代僧官制度與中國佛教會之淵源 9 第三節 民國大陸時期的中央級佛教會—兼論圓瑛、太虛兩派之觀點 18 第二章 遷台初期之背景 37 第一節 戰後初期台灣佛教樣貌簡述(1945-1949) 37 第二節 黨政軍民大撤退—以僧侶為例(1949年前後) 42 第三節 中國國民黨以黨控制社會 46 第三章 遷台初期之組織運作(1949-1960) 55 第一節 章嘉被選為理事長之原因 55 第二節 遷台第一屆之局勢 61 第三節 居士時代—以李子寬為例 68 第四節 第二屆、首度第三屆、整理委員會時期 83 第五節 甘珠爾瓦與再度第三屆 93 第四章 1960至1986年組織制度的發展 105 第一節 白聖法師與中國佛教會的傳戒 105 第二節 由傳戒培育弟子—以白聖法師為例 128 第三節 第四屆、第五屆白聖與道源理事長—二十年國際外交黃金期之肇始 159 第四節 第六屆、第七屆—再度的白聖理事長時期 168 第五節 會址之肇建 179 第六節 第八屆—常務理事制時期 197 第七節 第九屆、第十屆—第三度的白聖理事長時期 202 第五章 解嚴之後的中國佛教會 221 第一節 第十一屆、第十二屆—悟明理事長時期 221 第二節 第十三屆、第十四屆—淨心理事長時期 235 第三節 第十五屆、第十六屆—淨良理事長時期 252 第六章 結論 275 附錄 291 一、第二次世戰後的中國佛教會各屆起始日期、理事長表 291 二、《中國佛教會章程》1947年第一屆原始版 294 三、《中國佛教會章程》1987年 5月29日第十一屆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 大修 299 四、《中國佛教會章程》2004年5月12日第十五屆修訂版 308 五、《中國佛教會復會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篇目 316 六、《2008兩岸佛教慈善志業論壇:教理、教團、教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篇目 318 七、《中國佛教會遷台六十週年:民國高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篇目 320 八、《2010中國佛教會檔案整理成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篇目 322 九、《「台灣佛教—歷史與人物」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篇目 323 參考書目 325 |
Hits | 269 |
Created date | 2022.09.22 |
Modified date | 2023.01.09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