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Author |
釋昭慧
|
Source |
弘誓=弘誓雙月刊=弘誓通訊
|
Volume | n.86 |
Date | 2007.04.01 |
Pages | 34 - 44 |
Publisher | 弘誓文教基金會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hongshi.org.tw/
|
Location | 桃園縣, 臺灣 [Taoyuean hsien, Taiwan] |
Content type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Note | 原發表於九十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玄奘大學「玄奘學術研討會」
——刊於九十二年九月《人文關懷與社會發展--人文篇》專刊 |
Abstract | 本文探討玄奘在國內求法的階段,面對異學(包括儒學與佛教諸學派)的態度。在佛學方面,西行求法之前,他並沒有意識到要把哪一學派的說法當做「異學」,而只是困惑於其「詳考其理,各擅宗塗」而已,其實這與學派傳承有關。另一個困惑是經典內容「隱顯有異,莫知適從」,這又與譯經不全以及譯經者的學派師承不同有關。玄奘最關切的是瑜伽行派的正義。原來「真如能生萬法」,這是中國佛教部分宗派的特殊思想,地論師相州南道先啟其端,爾後影響及於華嚴宗與禪宗。攝論師則助北道而拒斥南道之說。玄奘當時所學,即是這個系統的唯識學說-雖不至於認同「真如緣起」,但總多少傾向於真妄和合。玄奘西行求法,其另一動機是:想直探唯識的本源-《瑜伽十七地論》,以抉擇當時中國地論師南、北二道與攝論師之間關鍵性的論諍。玄奘原先以為:他西行求法,可以幫助漢傳佛教,擺脫自己當年所面對的兩大困惑,殊不知:真常唯心之論在北方已漸趨強大,再也不能滿足於玄奘所提供的虛妄唯識之說了。所以終其一生,他並沒有解決「眾說紛紜」的難題。反倒是他把完整版的《瑜伽師地論》以及部派、大乘的重要經論攜回中國,漸次翻譯,解決了「譯典不全」之苦,這給予未來漢傳佛教的義學研究,帶來了無可取代的貢獻。 |
Table of contents | 摘要 2 一、玄奘的多方成就與學法背景 2 二、「見欲繫著」,還是「無諍三昧」? 3 三、出家求法與國內遊學 5 四、北方佛教之義學風貌 5 五、瑜伽行派在中國的學說傳承與爭議焦點 5 六、求取《瑜伽師地論》以釋眾疑 10 七、結語 10 註釋 11 |
ISSN | 17292786 (P) |
DOI | 10.29665/HS.200704.0007 |
Hits | 302 |
Created date | 2022.10.19 |
Modified date | 2022.10.19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