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從神不滅論到佛性論: 六朝佛教主體思想研究(下)
Author 謝如柏 (著)
Edition初版
Date2010.09
Pages232
Publisher花木蘭文化
Publisher Url https://www.huamulan.tw/
Location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Series法藏知津‧初編
Subserials中國佛教研究集成
Series No.3
Content type書籍=Book
Language中文=Chinese
Note謝如柏,1973年生,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為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六朝佛教思想、魏晉玄學、道家思想。著作有《從神不滅論到佛性論――㈥朝佛教主體思想研究》、《《列子》「命」概念及其相關問題研究》,以及〈梁武帝「立神明成佛義記」――形神之爭的終結與向佛性思想的轉向〉、〈從涅槃經、眾生正因說到沈約的神不滅思想――南朝佛性學說與形神理論關係之考察〉、〈目的與工具之辨――楊朱思想的論證基礎與根本關懷〉等論文。
Keyword佛教哲學; 魏晉南北朝
Abstract本書旨在探討神不滅思想的發展演變與思想史意義,企圖說明從漢末直至齊梁,中國佛教「神不滅」思想的發展表現出向「佛性」理論轉化的趨勢,並且說明此一發展,本質上乃是中國佛教「主體」思想的發展歷程。此一思想轉折的歷史進程,取決於各時期學者對「主體」問題的主流思想模式。初期的「神不滅」理論顯示出將染、淨皆收攝於「心」、「神」主體的特質,此正與當時佛教思想家如康僧會、支謙、謝敷、郗超、道安、支遁等人的佛學思想型態合轍;其具體表現便是慧遠、宗炳的神不滅思想。至般若學以及涅槃學發展初期,僧肇與涅槃師僧亮、 僧宗、僧柔、智藏等學者普遍以「相續不斷」之「心」、「神」來解釋主體輪迴問題與正因佛性概念,表現在「神不滅」思想上便有沈約新型態之理論成果。從梁代寶亮開始,「心」、「神」作為佛性思想的核心概念,又再走向實體化的方向,其結果便是梁武帝神明成佛義之唯心一元論的思想體系。「神不滅」理論的發展歷程背後其實有相當重要的思想史背景,絕對不只是論爭層次的問題而已。而「神不滅」與「佛性」思想之間的交涉現象更非無意義的混雜,而是思想史或佛教史演變的重要轉折。
本書是作者2006年完成之博士論文,由林麗真教授指導。
Table of contents第八章 南朝佛性理論之一 ──眾生為正因說 255
第一節 眾生正因說 259
一、眾生為正因:道朗、僧旻、白琰 259
二、六法為正因:僧柔、智藏 261
三、智藏的心、神明為正因說 263
四、智藏、僧旻的本有於當之說 268
第二節 僧亮的佛性思想 276
一、因果佛性之別:五種佛性 277
二、佛果佛性:現無當有 278
三、我與無我 281
四、正因、緣因、境界因 284
五、生死因果、心作心受 289
六、小結 291
結語 292

第九章 南朝佛性理論之二──理或神明為正因說 295
第一節 理為正因說 295
一、當果為正因:曇愛 295
二、得佛之理為正因:法瑤、慧令 298
(一)佛性是生善之理:法瑤 298
(二)即昔神明成今法身:慧令 304
第二節 神明正因說:僧宗的佛性思想 307
一、以理釋佛性 308
二、因果佛性之別:五種佛性 310
三、佛果佛性:覺了神慧、澄神虛照 311
四、境界因:佛性之理的意義 313
五、果佛性的當有義 316
六、無神我與佛性我 318
七、神明正因:殊異的緣慮之心 320
八、神明正因之相續不斷 324
九、小結 330
第三節 從才性到佛性:神明佛性概念的源流 331
結語 339

第十章 南朝佛性理論之三──心為正因說 341
第一節 神明妙體避苦求樂之解用為正因:寶亮 341
一、因果佛性之別:四種佛性 345
二、真俗二諦共成神明:慮知之性 347
三、神明妙體:法性、真如、如來藏 351
四、正因性:避苦求樂之解用、自性清淨心 364
五、緣因性:善心善行、中道觀智 377
六、果性:菩提智慧與中道、第一義空 382
七、果果性:涅槃與法性 386
八、因、果佛性的關係 390
(一)因果性俱以十二因緣為體 390
(二)涅槃從了因現、非生因果 391
(三)佛性之本有與當有義 393
(四)因、果佛性相續之義 396
(五)我與無我之義 397
九、小結 399
第二節 其他心為正因說 400
一、心之冥傳不朽為正因:法安 400
二、心之避苦求樂之性為正因:法雲 402
結語 410

第十一章 形神之爭的終結與向佛性說的轉向 ──沈約、梁武帝的主體思想 413 第一節 范縝〈神滅論〉之要旨 414
第二節 沈約:神不滅思想的轉化 416
一、背景問題 417
二、神不滅思想的內涵 418
(一)眾生佛性、知性常傳 418
(二)受知之具、相續不滅 421
(三)性識、因緣與內因外緣 423
(四)無念境界、情照別起 425
(五)識鑒、性識與兼忘境界 429
(六)神本非形 431
三、小結:從神不滅到佛性思想
432 第三節 梁武帝:形神論爭的終結與轉向 434
一、〈立神明成佛義記〉思想分析 435
(一)神明佛性之特質 436
(二)無明神明及其本一用殊439
二、形神論爭的終結 444
(一)最高理論成就 444
(二)一元體系之完備 445
(三)體用觀念之深化 447
三、從神不滅說轉向佛性思想 451
(一)神明與中道佛性 451
(二)神不滅思想的轉向 454
四、佛性說的發展:寶亮、梁武帝與《起信論》 457
結語 460

第十二章 結論 463
參考書目 471
後記 485
ISBN9789862542606 (精裝)
Hits51
Created date2023.07.07
Modified date2023.07.07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675052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