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大圓滿之歌=Quintessential Dzogchen: Confusion Dawns As Wisdom |
|
|
|
Author |
祖古烏金仁波切 (著)=H. E. Kyabje Tulku Urgyen Rinpoche (au.)
;
項慧齡 (譯)=Xiang, Hui-ling (tr.)
|
Date | 2011.12.19 |
Pages | 408 |
Publisher | 橡實文化 |
Publisher Url |
https://www.andbooks.com.tw/index_publisher.php?publisher_url=32&mode=1
|
Location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Series | 觀自在 |
Content type | 書籍=Book |
Language | 中文=Chinese |
Abstract | 我們得以和豐沛、引人敬畏的大圓滿傳統結緣,是多麼不可思議!
我們能身處一個可遇見這些教導和弘揚這些教導之傳承上師的時代,是多麼吉祥!
我們得以真正地修行和了證教法,是多麼不可置信地幸運!
我們隨喜自己能夠有機會分享這珍貴的智慧,願如此的事業帶來巨大的利益!
在《大圓滿精要》(Quintessential Dzogchen)裡的教法,屬於龍欽巴(Longchenpa)和岡波巴(Gampopa)的第四法「迷惑顯露為智慧」(confusion dawns as wisdom,即「願惑顯智」),其中包括認識和修學我們本具的佛性。「當我們的迷惑被淨化,我們本初覺醒的智慧就會變得明顯。」一旦我們被引見了這個本初覺醒(basic wakefulness;藏rigpa),並透過虔敬心的力量和之前的修學,而能夠直接且明確地認識本初覺醒之後,藉由修學本覺,我們就進入了真正的大圓滿修行者之列。當回顧過往,我們便會了解到自己之前所從事的所有修行,儘管是認認真真的,而且在奠定基礎方面具有極大的利益,但它們都僅僅是奠基於理論上的了解。
為了進入金剛乘(Vajrayana)之道,我們需要透過灌頂來使自己成熟。對修行而言,成熟灌頂、解脫教導和受持口傳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我們開始修行,而未透過領受灌頂來成熟身、語、意,那麼加持將不會進入我們的心續流之中。四種灌頂是寶瓶灌頂、祕密灌頂、智慧灌頂和文字灌頂,《大圓滿精要》的內容涵蓋大圓滿修道之中,與珍貴的第四灌頂(文字灌頂)有關的部分。
在大圓滿之道上,我們在一個真正的大圓滿傳承持有者的引導下修行,並且與其關係密切。這樣的上師必須擁有成熟灌頂、口傳和解脫教導,以及在這些修行上的成就。為了讓了證的加持在自己的覺受中生起,我們的上師必須是正統且具格的。《大圓滿精要》是一本教法手冊,讀者可以根據本書來向這樣的大師們請法;它也是一種鼓勵,藉由提供原始資料,讓修行者在尋求口訣教導時使用,並且加以實修。
本書架構
如同這一系列書籍的前兩本書《大圓滿入門》(The Dzogchen Primer)和《大圓滿精要》(Dzogchen Essentials)的作法,在《大圓滿精要》中的教法也是以蓮花生大士和蔣貢.康楚(Jamgon Kongtrul)之《智慧之光》(Light of Wisdom)所使用的先後順序來安排:闡釋「基」(ground)和有情眾生何以迷妄;修「道」(path)的方法;以及如何成就最後的「果」(fruition)。此架構是設計來協助修行者以傳統的順序實踐這些修行。
為了幫助讀者對修行生起信心,我們先從三個入門的教法開始,概述整個修行之道,繼此之後,是歷史背景和大圓滿教法的來源。在從事這些修行時,依靠真正的法本是必要的,如同祖古.東杜(Tulku Thondup)所說的:
依止密續和龍欽.冉江(Longchen Rabjam)的著作等正統經典作為基礎,擁有上師的教導作為祕訣,是極為重要的。但是一些人仰賴上師的口頭教導,對教法的來源──經典──卻一無所知。這些經典除了傳遞傳承諸佛、諸持明(Vidyadhara)和諸上師的加持之外,也以詳細且精練的形式來包含各種修行的層次和方法。
堪布噶旺.帕桑(Khenpo Ngawang Palzang)的傳記也強調這點的重要性。堪布噶旺.帕桑是近代最偉大的大圓滿堪布之一,他的上師紐舒.隆托(Nyoshul Lungtok)告訴他:
從現在開始,以龍欽巴《七寶藏》(Seven Treasuries)和《母子心要》(The Mother and Son Heart Essences)的意義來提煉、昇華你的心。有人只聽從老喇嘛的話語,並把《七寶藏》和《四部》(Four Volumes,即《四部心髓》)擱在一旁,而說:「這些書是原文逐字的闡釋。某某喇嘛(上師)傳授我無與倫比的口耳傳統」,他們為安住、行動和覺知、寂止是否具有特相(characteristics)等,賦予新的意義。這些(習性)欺瞞上等和下等根器的大圓滿修學者,這些(習性)是受到邪惡勢力影響的教法。
紐舒.隆托的話把幼稚、思慮不周的「大圓滿修行者」的習性總結為:傲慢地相信他們所了解之本覺的覺醒狀態。祖古.烏金仁波切常常說,當一個人過早「拍板定案」(settles the case),而仍然受限於學習和修持經驗的不足時,他的本覺通常不過是一種感覺如無二明覺(nondual awareness)之無色界「止」(shamatha,奢摩他)的狀態。為了斬除這個惡魔,我們需要誠實和謙遜,同時研習原始經典,結合口耳教導和實際修行的覺受。
在本書第一部提供的背景資料之後,我們於第二部回到在《大圓滿入門》的起始點──關於「基」的教法。《智慧之光》從一開始就把整個觀點帶到我們面前,因為我們打從一開始就需要它。「基」是我們的本性(basic nature),它不僅是大圓滿的一個根本原則,也是整個佛教之道的基本原則。然而,我們因為某些緣故而和本具自性失去直接的連繫。在此,我們再度引用祖古.烏金仁波切的話:
一個表面的迷惑遮蔽我們對「基」的認識,幸運的是,這表面的迷妄是暫時的。未認識「基」就類似作夢,作夢不是本初的,而是暫時的,它可以被淨化,「清淨」是透過在道上修學而產生。我們已經偏離「基」,而成為有情眾生。為了讓「基」離於障蔽它的事物,我們必須修學。此時此刻,我們已經在「道」之上,但是尚未證「果」;當我們離於障蔽時,「果」(法身)就會顯現。解脫的「基」、「道」、「果」都在本覺相續的一性(single essence)中圓滿。
事實上,「基」和「果」之間並無差別。在「基」的狀態之中,證悟的品質尚未被認識,但它們卻在「果」的時期展現。這些品質不是突然顯現的新品質,而是如同一朵花的特質一般,原本就存在於種子之中。在種子之內的是花本身的特徵,它保有花的顏色、氣味、花苞和葉子的潛能。然而,我們可以說種子是花的「果」嗎?不,我們不可以如此說,因為花尚未完全綻放。如同這個比喻一般,「果」的特質包含在「基」的狀態之中,但是它們尚未明顯或展現,這是「基」和「果」之間的差別。在「道」的時期,如果我們不努力精進,「果」將不會顯現。
第三部構成本書的大部分,涵蓋「道」的面向。它從蓮花生大士闡釋「直指教導」(pointing-out instruction)開始,繼以本初清淨之「立斷」(Trekcho)的見地,然後以簡短地描述任運顯現之「頓超」(Togal)禪修作結。而見(view)、修(meditation)、行(conduct)是在「道」這個標題之下的主題。據說在「基」的時期,修行者需要區分「總基」(all-ground,即「阿賴耶」)和法身之本初狀態間的差別;在「道」的時期,修行者要區分「心」(藏sem)和本覺之間的差別;在「果」的時期,修行者要區分「識」(consciousness)和覺醒之間的差別。本書以談論「果」的第四部作結,最後為龍欽.冉江的〈中陰祈願文〉(Bardo Aspiration)。
以四法融入生命之流
如同此一系列書籍的前兩本《大圓滿入門》和《大圓滿精要》一般,本書的教法是為了「瑜伽士」(梵kusulu,音譯為「庫蘇盧」)──單純的禪修者──所呈現。「對這種人而言,佛陀教法的主要重點無他,差別只在於對是否認識心性的了解。不認識心性即是輪迴,認識心性即是涅槃或解脫。正是從這個觀點,我們才說所有佛陀的教法都關於『心』。」
研習(聞)幫助我們清除常常困擾自己修行的疑慮,我們要確實地知道應如何從事這些修學。如果未思考(思)教法,了解它們所有的面向,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更加迷惑。在這條修道之路上,我們要避免許多陷阱,在「立斷」之中,常見的偏差是生起一個心造(mind-made)版本的空性,並把禪修視為持續地重新創造這種空性的任務。至於「頓超」方面,其主要的偏差是陷入希望擁有特殊的覺受,且恐懼欠缺特殊的覺受。我們總是有必要在自己的了解、覺受和教導手冊之間作一個比較,而且最重要的是去請教上師。
在最後,你是自己最能夠誠實對待的人。你要坦白率直地探究:「我的修行是否與我所受教的、所閱讀的內容相符?我是否有所進展?我需要做些什麼?」真正地檢視自己,去看看是否有把以下的四法融入自己的生命之流當中:「我是否已經把心轉向佛法(願心向法)?我的佛法修行是否已經成為真正的道路(願法循道)?我正在修持的道路是否能釐清迷惑(願道斷惑)?迷惑是否真正地顯露為智慧(願惑顯智)?」在第四部裡的文摘,提供這種自我檢視的準則,有助於讀者從事這個重要的練習。為了作出這些評估,我們需要仰賴自己的誠實正直和聰明才智,以及上師的監督。有時,想要成為大圓滿修行者的人發現,即使在投入數年時間,師從偉大的大圓滿上師的足下,且精進地修行,但是修行的進展似乎仍然難以捉摸。像這樣的修行者不乏必要的聰明才智或堅持不懈,但是他們似乎仍然無法融入本然狀態,而在修行上有所進展。根據教導,我們必須擁有修持大圓滿的「業」的習性,如果我們現在尚未準備就緒,那麼可以努力地藉由生起功德、淨化障蔽,以及祈願往後能夠修持大圓滿,來使準備工作就緒。事實上,使準備工作就緒的修學,全都以前行法的形式融入大圓滿的經典之中。
在彙編本書的過程當中,我們能夠納入本書的資料限制是一個重 |
ISBN | 9789866362415 |
Hits | 95 |
Created date | 2023.11.06 |
Modified date | 2023.11.06 |
|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