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西藏佛學原論(修訂版)
Author 呂澂 (著)=Lu, Cheng (au.)
Date2022.03.18
Pages320
Publisher呂澂
Publisher Url https://www.darchen.com.tw/
Location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Series呂澂佛學
Content type書籍=Book
Language中文=Chinese
Abstract本書是漢藏佛學溝通的第一步,隨著中國佛協的成立,漢藏佛教界的閣係日見密切,兩地佛學的溝通也益覺其有迫切的需要。在佛協的成立會議上,代表們討論到如何發揚佛教的優良傳統,就已提出了漢藏佛典翻譯的問題。但這問題過於專門了,一時難得有具體的結論。會後,我看到一些有關西藏佛教文獻的稿子,重新引起了注意,因而擬了這個「漢藏佛學溝通的第一步」題目來再發表些意見,以供當代漢藏佛學家的參考。

  的確,到現在這新時代來,要從「中國的佛學」裏,發揚它積極的,進步的,而又有助於文化建設的成分,道必須參合漢藏雙方的學說,認識它的全貌,才談得上正確,又必須有變方學者的合作,才做得到徹底。我們說藏佛學溝通的有其需要,它的意義就在於此。溝通的第一步,應該是彼此的互相了解。但以往多少年來,漢藏學者在這方面所做的準備工作就很不夠,有些漢地學人從西藏求學回來的,也曾做過些介紹說明西藏佛學的報告,或者還編譯了專書,但只有少數能深入。再說西藏的佛學文獻方面,東西洋的學者一向在關心研究,本來有不少好材料可以採取,而到現在,我們還沒見著一部用漢文寫成的西藏大藏經的完全目録(清代也有過西藏藏經目錄的譯本,但譯語怪僻,不可卒讀,當然是不合用的)。

  因此,我們要了解藏學而可用的漢文材料委實太貧乏了。至於在藏地的情形,那就更差。我不很清楚多年去西藏求學的人怎樣地介紹他們自己所知道的佛學,但就我個人見開所及,似乎藏地學者所藉以了解漢地佛學的,還離不開工布查的《中土佛法源流》和土觀的《西藏佛法源流》附篇等舊作,而那些作品都是充滿著錯誤的。我在一九四二年校印了土觀那篇文章,就曾做過一段導言,指出它的種種錯誤,這裡且不多談。至於有關漢地佛學文獻《大藏經》方面,西藏也只有工布查的著述裡做過《至元法寶勘同目録》的翻譯。但《至元録》本身問題就很多。它的勘同,可說是流於形式的。只要一看見西藏經錄裡或著述裡有那部書的相似名目,便認為西藏也有譯本,其實卻不盡然,好多真有西藏翻譯的,它反而遺漏了,據我們粗粗地統計,它裡面所收一千五百二十餘種書,誤勘的卻有一百五十多種,即是全數的十分一以上,到了工布查的翻譯,更替它添上好些錯誤:有處無端地遺漏了(如《心明經》、《種種雜咒經》、《百千印陀羅尼經》等),有處又隨意勘同而勘錯了(如以《華嚴經修慈分》危《金剛髻珠菩薩修行分》的同本,《莊嚴菩提心經》為《方廣普賢菩薩所說經》的同本等)。它還有最大的缺點,就是很多書名都譯得不正確(如《大乘同性經》譯theg—pa chen—p—ohitshad—ma《無上依經》譯成Sgra chen—po等),甚至西藏著述裡有過譯名的,也忽略了不知採用,反搞成不倫不類(如《觀所緣緣論》dmigs brtag—pa錯譯為《觀緣起論》rten—hbrel bagom—pa《理門論》rigs—pahi sgo錯譯為《量門論》tshad —mahi sgo等) 。所以單憑這樣一部目錄,實在難以令人明白漢譯大藏經裏究竟有些什麼書,更談不到比較運用了。但它所發生的影響卻是相當的大,我還記得二十年前,喜饒嘉措法師剛從拉薩回到南京來,我就拉薩新版《甘珠爾》的編纂上有些問題和他討論,他談到漢地大藏經的一切,就是完全依據工布查的書,並還對它加以推重 的。可是,老實說,要從那些著述來了解漢地佛學的真正內容,如何能夠?現在,我們應該好好地再來做一番準備工夫:

  一、用藏文重寫一部簡明扼要的漢地佛源流,一直敘述到現在的情況;這須注意糾正工布查,土觀等撰述裡的錯誤。

  二、徹底訂正工布查所譯的《至元法寶目録》,要使每一部書都有正確的譯名和實在的勘同。以上是關於漢地佛學的,再說西藏佛學方面:

  三、用漢文重編一部西蔵佛學歷史(嚴格的說,應該和佛教歷史有好些區別),闡明各種學說的源流和現況,最好更參照嘉木樣的《西藏佛教史表》batan—rtsis編一個學術年表,作為附錄。

  四、盡量採取東西洋學界已有的資料,編譯一部西藏大藏經的勘同目錄。在這裡要注意到的,是西藏所有的經綠或學史關於各譯家年代的先後,照例沒有詳細明確的記載。如勝巴堪布所著的《如意寶樹史》dpagbsam bjon—bzan總結了各種經錄記載,列舉印度法師來藏為譯主的九十二人,西藏的度語(即翻譯)一百七十一人,也只粗分為前傳期和後傳期的兩大段落而已(見該書印度校印本408—410頁) 。現在另編新綠,就得用西元或藏歷分世紀地計算,將各家年代大體標明出來,令人一覽而知其先後關係。

  有了這些準備,才可以來談漢藏雙方佛學界的互相了解。這還要有步驟地選擇學說上各種根本典籍,1分別譯了出來,以為依據,就自然會涉及漢藏佛典翻譯問題了。說起這樣的翻譯來,過去雙方是早已做過一些工作的。藏地的翻譯漢經,可以遠推到佛學前傳時期。現存那一時期的經録即《登噶爾瑪錄》裏,就舉出從漢文重譯的大乘經二十四部、大乘論八部。這都還是些比較重要的書(如經部的《大般涅槃經》、《入楞伽經》、《金光明經》等,論部的窺基《法華玄贊》、圓測《解深密疏》等),並且大部分保存到現在,可算是有相當規模的。至於漢譯藏籍,除了元代以來有幾種零星譯本收入大藏經而外,我們從現存的增加漢蒙譯語的《翻譯名義大集》底稿以及《大乘要道密集》所載的 殘篇斷簡,還可以想像到明清兩代曾有過一系列的西藏密典翻譯,而後來都散失不全了。

  但這樣翻譯極其廣泛,目前用不著。我們要是為了明瞭漢藏兩方的佛學而來談翻譯,就應該聯係到實際情況,譯出雙方學說的各籍,使人一下能得其樞鈕。現在姑且舉顯教的學說而言。這在西藏正宗宗喀巴學系裏,一向是以五科的組織在做著有系統的學習的,我們就該先將各科本典一一翻譯出來。這裏面除去俱舍科的《俱舍論頌》和《釋論》已有玄奘的譯本暫可應用而外,其餘還有:

  一、因明科,法稱的《集量評釋論》chos kyi graga—pahi tshad—ma rnam—hgrel和天主慧的《註疏》Iha—dbang blohi tshad—ma rnam—hgrel—gyi hgrel—pa (這是包括論本第一品的法稱自註在內的) 。

  二、般若科,彌勒的《現觀莊嚴論》byams pa mgon pohi mngon-par rtogs—pahi rgyan和師子賢的《註疏》Senge bzang—pohi mngon—par rtogs—pahi rgyan gyi hgrel—pa don—gral。

  三、中觀科,月稱的《入中論》zla—ba grags—pahi dbu-ma—la hjug—pa和他自己的《註解》。

  四、戒律科,德光的《律經》yon—tan—gyi hod—kyi hdul—bahi mdo和他的《自註》。

  這些都是要翻譯的,但體裁上必須擺脫從前那樓古典式的束縛,而力求其淺顯通俗,並還要現代化,運用多所參考隨文附註的辦法來幫助理解。因此,第二、三科的本典現觀論等儘管已有法尊法師的譯本,仍舊可以再翻一道。

  其次,漢地佛學的現狀既零落,又散漫,談不上什麽修學的一定規模,這只可以對照著藏學的分科,舉出些本典來:

  一、 因明科,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漢地的因明學本屬以《理門》為大論,而極端加以重視的。西藏學者為著徹底研究《集量論》,也曾向漢籍裡多方搜求它,不知怎樣的搞錯了,竟將天主的《入正理論》翻了過去充數,從此便在西藏訛傳了七八百年。現在譯出真的《理門》,連帶地改正這一大錯,當然是很有意義的)。

  二、 般若科,世親的《能斷金剛經論釋》和護法等的《成唯識論》(漢地晚世的般若研究集中在《金剛經》,而舊傳的彌勒般若學也只有《能斷金剛經論頌》一書。西藏奈塘新版的《甘珠爾》裏面曾收羅到它的譯本編入遺,但無釋論,依然不得其 解。今譯恰拾粥補了道一欠映。至於勒學的發展,以唯識理論為其歸宿,兩方 都有這種見解。所以,西藏的般若科研究會旁及安慧的《唯藏三十論疏,其在土 與此相當的就只有護法等的《成唯識論》了並且從此一書裏就能了解土所謂「相 宗」的重要主張,可調便利無比)。

  三、中觀科、青目的《中論》(釋)(這是中觀學初期的傑作,而為漢地的三輪宗所推崇的。它大部分所依據的《無畏節》,售傳也認為龍樹自己的著作。宗略巴系 學者建不同此說,但從青目的書裏很可看得出無畏論》是種古註帶著「母論」的性質的,這足以供西藏學者的參考。漢地所謂「性宗」的理論根據,不用說也都能從這部書得著了了解)。

  四、戒律科,《四分律》(漢地的律學和西藏的系統不同,這在它所依據的廣律上表現得最具體又最清楚,所以應該先譯)。

  五、俱舍科,眾賢的《順正理論》(答復正理師的嚴格批評,原來也是俱舍學的主題之一,但漢地學者特別地重視它,所以對於順正理論有獨到的研究,西藏譯籍裏只有《順正理》的節本《顯宗論》,並還翻譯得不精確,像已經眾賢訂正了的俱舍頌文,都不知道照改,可謂在原則上已犯了錯誤。至於《順正理論》裏詳敘學說異同之處,《顯宗論》一概從刪,就更無從去辨別是非了,因此,西藏俱舍學研究到這些地方,不免時常有錯。像在《根品》裏羅漢留壽行是否異熟一段,就是將經主之判誤認為妙音的主張,到得解所依為意能依為識處,又將有部說錯作經部。假使能參照到順正理的原文,決不至於如此。現今藏譯正理,對於研究《俱舍》一定大有幫助,可不待言。至於《大毗婆沙論》也算是俱舍學的重要參考
Table of contents藏漢佛學溝通的第一步
西藏佛學原論
西藏佛學之淵源
西藏佛學之傳播
西藏佛學之文獻
西藏佛學之學說
附錄
藏譯顯乘論典略目
呂澂佛學論著選集
百字論釋
論奘譯觀所緣釋論之特徴
論莊嚴經論與唯識古學
安慧三十唯識釋略抄引言
楞伽如來藏章講義
楞伽觀妄義
辯中邊論要義
金剛經三義
ISBN9789574473687
Hits18
Created date2024.05.27
Modified date2024.05.30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699084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