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About usConsultative CommitteeAsk LibrarianContributionCopyrightCitation GuidelineDonationHome        

CatalogAuthor AuthorityGoogle
Search engineFulltextScripturesLanguage LessonsLinks
 


Extra service
Tools
Export
拈花微笑:佛學典故的故事
Author 李明權 (著)
Date2021.09.10
Pages344
Publisher華夏出版有限公司
Publisher Url https://www.twincn.com/item.aspx?no=28150866
Location新北市, 臺灣 [New Taipei City, Taiwan]
Seriessunny文庫
Content type書籍=Book
Language中文=Chinese
Abstract西元前六世紀左右,佛教在印度迦毗羅衛國誕生。經過兩、三百年,到了阿育王時代,開始向外發展,成了世界性的宗教。傳入我國的,主要是大乘佛教,包括中觀學派、瑜伽行派和密教等。通過魏晉六朝的譯經、弘傳和辯論,佛教迅速地深入了社會生活各領域,確立了在我國的地位。從此,佛教與固有的儒、道文化鼎足而三,互相交融,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之一。隋、唐時期,除了深入研究印度的唯識學、律學外,還建立了許多我國特有的宗派,如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等,形成了鼎盛的局面。當時的中國儼然是國際上大乘佛教的中心。隋、唐佛學上承魏、晉、六朝,下啓宋、元、明、清、民國,歷時之久,影響之大,超過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和宋明理學。

  經過多次「結集」,佛教經、律、論三藏逐漸完成。這是一個龐大的古代文獻寶庫。僅就漢文系統的大藏而言:《開元釋教錄》收入五○四八卷,清代《龍藏》收入七一六八卷,日本《大正藏》收入九○○六卷,新編《中華大藏經》將收入一萬多卷。巴利文、藏文系統的經藏也很可觀。《大藏經》中,除了佛教教理外,還涉及其他宗教、哲學、邏輯、語言、民俗、文藝、地理、天文、曆法、心理、醫方、生物、工藝等許多領域,有待進一步研究、發掘。

  佛教認為現象世界都是思想和業力造成的,無盡的因果網絡構成了宇宙萬有。一切事物都處在成、住、壞、空,生、老、病、死的無常變遷之中。佛教的根本宗旨,就是修持戒、定、慧三學,脫離生死輪迴的「苦海」,到達涅槃寂靜的「彼岸」。佛教最注重「覺」和「行」,主張以「覺」治「迷」,因「解」起「行」。佛教是「智慧」的宗教,然而不贊成單純的思辨;它認為,最圓滿的「智慧」是通過實踐驗證而完成的。佛教誕生伊始,就提出「一切眾生平等」的口號,對古印度種姓等級制度發起有力的挑戰,得到平民的支持。尤其是大乘佛教,還主張慈悲平等,捨己為人,救度眾生。讀過幾本佛經的人,對其中深刻而獨特的思惟往往會感到驚訝。佛經對思惟與存在、時間與空間、本體與現象等重大問題,都有精湛的論述;對宇宙的洞察,對生命的探索,對概念的分析,對理性的反省,……都閃爍著智慧的火花。值得注意的是:佛教否認主宰一切的「造物主」,也否認永恆不變的「靈魂」。佛教對我國思想史的影響是巨大的。最明顯的事實是,程朱理學、陸王心理學都深受華嚴宗和禪宗的影響。清末,譚嗣同、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等均出入佛經,運用其中「平等無我」等思想去衝決封建羅網。

  文學本是佛教的「餘事」,即副產品;但影響之大,可能是佛教本身始料所不及的。魏晉六朝,佛教化的文學已經趨於成熟。在《弘明集》、《廣弘明集》中收集了大量僧人文士的有關詩文。他們的哲理詩、山水詩善於發揮佛教的理趣和意境。其中謝靈運才大思精,尤為可觀。唐代佛教文學更加繁榮。僧人中有王梵志、寒山、皎然、齊己等,文士中有王維、白居易、柳宗元、斐休等,均擅長詩文,各有千秋。至於道世編纂的《諸經要集》、《法苑珠林》則是現存較早而且完整旳大型類書。宋代蘇軾、黃庭堅、張商英、王日休等作品,也深受禪、淨諸宗的影響。蘇軾同柳宗元一樣,善於寫作寓言小品。明代宋濂所作有關詩文,竟有幾十萬字。

  高觀如居士指出:「漢譯各經典中,以羅什所譯《金剛》、《法華》、《彌陀》、《維摩》諸經於文學上最有影響。」事實的確如此。《維摩詰經》結構巧妙,想像奇麗,人物生物,對話酣暢,富有戲劇性。《法華經》譯注之多,流通之廣,在《大藏經》中首屈一指。兩經中的譬喻典故,如天女散花、不二法門、火宅、窮子、化城等,文人一再引用,世所熟知。此外,《金剛經》淋漓痛快的論說,《隬陀經》富麗堂皇的描述,均令人歎絕。

  佛教對中國文學創作的影響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是浪漫主義的想像力。佛經中展開了令人不可思議的時空境界。在空間上,一毛端包含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恆河沙數世界;從地獄的慘苦、天堂的富麗直到淨土的精妙、佛國的莊嚴,無奇不有。在時間上,從無始以來的過去,經剎那遷流的現在,直到無量的劫後的未來,包括小劫、中劫、大劫、芥子劫、磐石劫等,甚至說一念與百千萬劫平等。在變化上,既有宏觀上的成、住、壞、空,又有微觀上的生、住、異、滅;眾生有六道輪迴,佛、菩薩有千百億化身,……這些上天入地、千變萬化的描繪,給中國文學開拓了許多嶄新的意境。

  其次是新的體裁。眾所周知,在佛經的長行與偈頌相間,即韻白夾雜形式影響下,產生變文這種通俗文學。變文是中國俗文學的淵源,宋元話本、明清小說皆承襲其緒,寶卷更是其嫡系。《佛本行贊》用偈頌記述釋迦牟尼佛成佛的經歷,曲折生動,成為長篇敍事詩的嚆矢。王梵志、寒山、拾得以至邵雍的詩歌,都模仿了偈頌的的風格。《金光明經》等書中為法捨身的佛本生故事,感情激越,氣氛悲壯,對傳奇不無影響。至於早期的白話文正是記錄禪宗祖師言行的語錄和燈錄,如唐代的《神會和尚語錄》、五代的《祖堂集》。宋明理學家的語錄就是效法禪宗語錄的。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一般不從經文中尋找正面答案,而往往在日常起居中即境點化,隨機開示;故而桃紅柳綠、風聲鶴唳乃至吃飯屙屎,都成了活潑潑的「妙用」。禪宗的公案能殺能活,隨說隨掃,機鋒畢露,妙趣橫生。禪師的開示或用當時的俗語,或用現成的詩句,或隨口而拈出,……本書中不少典故便是源於禪宗的。

  再次是大量的譬喻。規模龐大的佛教術語及新辭彙隨著佛經譯傳而湧現,進入並豐富了漢語系統。在佛經中,譬喻運用廣泛,作用很大。佛理玄微,一般人難以理解,所以要「假近以喻遠,借彼而況此」,使人樂於聽聞,易於接受。《法華經˙譬喻品》謂佛陀「以無量喻為說法」。據說經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順喻、逆喻、現喻、非喻、先喻、後喻、先後喻、遍喻等(見《涅槃經》卷二十九)。為了說明「緣起性空」這一重要教義,就用了十個譬喻。佛陀的施教方式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其中所謂漸教、權教、半教、方便教等,最注重運用譬喻。《百喻經》說:「戲笑如葉裹,實義在其中;智者取正義,戲笑便應棄。」佛家常說,譬喻如「指」,實義如「月」,要因「指」而觀「月」,由譬喻而見實義。正如用船渡入,到了「彼岸」,船就不需要了。對於經中的譬喻也應該作如是觀。具有文學性的佛教典故主要來源於經中的譬喻。印度民族富於相像力,創造了無數的譬喻、寓言,而佛經則是集大成者。佛教譬喻影響很大。如「盲人摸象」,中外盛傳:「水中撈月」,婦孺皆知。法國沙畹鈎稽的《佛經中五百故事》,都很著名。

  佛教對我國文化的影響是相當廣泛的。佛經的傳入掀起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翻譯的高潮,出現安世高、支謙、鳩摩羅什、玄奘等著名譯師,形成了質樸的的「古譯」、綺麗的「舊譯」和謹嚴的「新譯」等各種風格。當時,官辦了一些大型譯場,集中了一批學者專家。一部經的譯成,往往要經過口譯、筆受、校對、潤色等程序。歷代譯師總結出「五失本」、「三不易」、「五不翻」、「八備」、「六例」等寶貴經驗。佛教還帶來了古印度的聲明學,這對我國音韻學的發展很有影響。反切、字母、四聲應受了悉曇字母「以聲合韻」的啟發。創造三十六字母的守溫就是唐末僧人。經中「文、名、句三身」及「六離合釋」等,也是對語言現象的一種歸納。至於玄應等三部《一切經音義》、慧苑《新譯華嚴經音義》、法雲的《翻譯名義集》等,都是享有盛譽的語言學專著。

  我國古建築中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五台山南禪寺、嵩山嵩岳寺磚塔、應縣木塔、泉州開元寺石塔,……都是建築藝術史上的瑰寶。敦煌、龍門、響堂山、麥積山等石窟及其石刻、壁畫,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這些藝術珍品融合了印度、犍陀羅和我國各個民族的風格。壁畫多取材於本生(「捨身飼虎」等)和經變(「維摩變」、「淨土變」等),洋洋大觀。版畫源於唐代佛經中的佛像。顧愷之、張僧繇、展子虔、閻立本、吳道子等,都是善於繪製佛經故事和人物的著名畫家。王維開創的南宗畫派側重寫意,以空靈見長,顯然受到了「六祖禪」的影響。宋、元時,還盛行觀音畫、羅漢畫和水陸畫。另外,唐代佛曲和舞蹈,多從盛行佛教的西域諸國傳入,如唐代樂府中有《普光佛曲》、《釋迦文佛曲》和《妙華佛曲》等;唐代舞蹈中有天竺舞、龜茲舞等。

  雕板印刷的起源與佛經的流通大有關係。始於隋末唐初的佛像圖是最早的板刻。由於密宗的風行,刻印經咒蔚然成風。唐咸通九年的敦煌本《金剛經》是現存最早的雕板印刷書籍,技術嫻熟,書品精美。隨著佛經的廣泛流通,刻印、裝幀等技術日趨成熟和多樣化。佛教帶來的副產品還有天文、醫方等科學知識。隋、唐史書就記載了十餘種印度譯過來的醫書、方書。天文、醫方知識的傳入和密教的關係最為密切。創造《大衍曆》、測定子午線的一行就是一位著名的唐代密教僧人。至今西藏的佛教經典中,仍然保存著大量天文、曆數、醫方等文獻。

  佛教典故浩如煙海,本書僅選擇了其中習見、重要、內容豐富的一小部份。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霧裡看花,能知大略。本書試圖揭示佛教典故的源頭,即典故在佛教中產生、發展和各種解釋的情況。同時,還儘可能指出它們在語詞中是如何運用的。本書在分析佛教典故時,廣泛涉及了佛教的哲理、宗風、佛、菩薩、人物、傳說、儀軌、器物、節日等有關知識。為了引起讀者進一步研究的興趣,便於文史工作者的利用,本書較多地引用了佛經和其他文獻資料。由於作者所知有限,成書倉促,書中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懇請方家予以指正。
ISBN9789860799200
Hits45
Created date2024.05.27
Modified date2024.05.30



Best viewed with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 but not supported IE

Notice

You are leaving our website for The full text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 above database or electronic journals may not be displayed due to the domain restrictions or fee-charging download problems.

Record correction

Please delete and correct directly in the form below, and click "Apply" at the bottom.
(When receiving your information, we will check and correct the mistake as soon as possible.)

Serial No.
699091

Search History (Only show 10 bibliography limited)
Search Criteria Field Codes
Search CriteriaBrow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