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images/title/Title_FulltextSearch.gif) |
|
|
|
著者 |
趙國森 (撰)
|
出版年月日 | 1995 |
出版者 | 香港能仁書院哲學研究所 |
出版地 | 香港, 中國 [Hong Kong, China]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博士 |
学校 | 香港能仁書院 |
学部・学科名 | 哲學研究所 |
指導教官 | 吳汝鈞 |
卒業年 | 1995 |
キーワード | 解深密經; 法有; 業持續; 空; 龍樹; 唯識 |
抄録 | 作者透過本文八章的論述,可以總結以下研究成果: 三自性思想的形成,是以釋尊的緣起理論為基礎,經部派「法有」、「業持續」等討論,再由般若的「空」、龍樹的「戲論」「寂滅戲論」和「二諦說法」等教義,把釋尊緣起精神重新確立,往後發展成瑜伽行派「離言自性」、「假說自性」的思想,而最終成立三自性的思想。 分別性的意義可分為三期,初期指「言說」;唯識古學期指「境」;唯識今學期指「所執境」等。依他起性的意義,《解深密經》時是多表示緣生的雜染諸法。《辯中邊論頌》時,則由「緣生諸法」轉為「虛妄分別」的識,這表明依他起性已經攝入「阿賴耶識緣起」與「唯識說」的含義,而擴闊為虛妄分別的亂識與雜染諸法。《攝大乘論》時,經阿賴耶識思想中的「異熟無記」「所熏處」等發展,依他起性便由雜染轉為中性。由此,依他的性質便兼具價值論上的染與淨;和存在論上中性等特質。圓成實的意義,初期唯指正智所現證的真知之清淨相。《辯中邊論頌》時期,「唯識說」、「阿賴耶識緣起說」已經融入三自性內,故虛妄分別的雜染諸識,不能作為清淨的依他起性的所依,於是便把「圓成實性」的範圍擴展,而包容著有為與無為的清淨諸法。《辯中邊論頌》以後,圓成實住便包容了「清淨依他」與「真如」兩方面的內容。 三自性思想的出現,是以組織既成的大、小乘學說為目的,並且,把三性視為中心的原理,以了義教的立場,消解大、小乘思想的分歧。及後,還把瑜伽行派本身的教義也統攝入內,而最終發展成無著「新唯識說」的思想,統攝了釋尊所開展的「一般緣起」和「價值緣起」兩邊的理論,而以「唯識」這一教義,意圖將佛教各時期的學說也包容在內,成為佛教思想統一的新象徵。 三自性思想不單要統攝大、小乘教義,更從實踐方面,包容著釋尊所說四聖諦的修行方式。即分別性應遍知;依他起性應遍知及永斷;圓成實性應遍知及作證。 作者在文末還編制了「三自性形成及發展過程表」,希望能把三自性這種包括大、小乘教義的特質,全面地以流圖表示出來,令讀者能直接觀見,各時期學派思想的發展與演變的關係,進而了解,佛教思想多元化的學說,是貫通於釋尊緣起的中心思想內。 以上的研究成果,乃作者對三自性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新見解。依此可以證明瑜伽行派思想的成立,是肩負著統一大、小乘佛教思想的使命。 |
ヒット数 | 791 |
作成日 | 2005.07.22 |
更新日期 | 2024.01.08 |
![](jp/images/logo/bg-btn-edit.png)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