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著者 |
陸春雄
|
出版年月日 | 2003 |
出版者 |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 |
出版地 | 高雄市, 臺灣 [Kaohsiung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國立中山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 |
指導教官 | 簡宗修 |
卒業年 | 91 |
キーワード | 稱名=invoking the name; 滿二求=satisfying two kinds of seeking; 解八難=solving eight difficulties; 去三毒=deleting three basic evil afflictions; 十四無畏=creating fourteen fearlessness |
抄録 | 本論文研究清朝釋弘贊所蒐集的《觀音慈林集》。其上篇為十一篇和觀音有關的經典,下篇為感應篇,又分為卷中、卷下兩篇,共收集自晉秦到清朝,於廿六種書傳中,人民為了現實生活上的需要,或稱名(稱念觀音聖號)或誦念《心經》、《觀音經》(《普門品》),或持誦大悲咒,有關觀音之感應故事一百五十四則(含印度九則)。 而本論文分為六章,採文獻分析法,首先探討觀音信仰的由來,以及觀音在亞洲(世界)的廣泛信仰。繼而闡述觀音菩薩自授記以來,即以大慈大悲盡未來際,饒益眾生為其誓願,悲願宏深,而且緣在娑婆。觀音為度化眾生,普門示現,能給予人民現實之利益,稱名、滿二求、去三毒、解八難,所謂的十四無畏,施予眾生。並以《觀音慈林集》中以及《觀音持驗記》及其他書傳之觀音感應故事,以驗證其慈力。並隨著佛法之增進,觀音感應故事之弘傳,以研究其在文學上、佛學上之影響。以證明觀音的「大慈為眾生依歸,大悲度脫眾生」之普門信仰。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1 第二章 觀音信仰 3 第一節 宗教信仰 3 一、神話到信仰 3 二、信仰的唯心論 5 第二節 觀音信仰之由來 7 一、觀音菩薩之由來 7 二、觀音的泛亞洲信仰 9 第三章 《觀音慈林集》之意涵 11 第一節 《觀音慈林集》的體例 11 第二節 《觀音慈林集》綜述 13 一、菩薩之悲願 20 二、觀音菩薩之弘慈 28 第三節 《觀音慈林集》之感應故事 29 一、觀音感應故事 50 二、《慈林集》感應故事之敘寫模式、分類 51 三、《慈林集》感應故事敘事特色 61 第四章 十四無畏、卅二應身與靈應故事 68 第一節 十四無畏與感應故事 70 一、第一無畏 72 二、第二無畏 80 三、第三無畏 80 四、第四無畏 81 五、第五到第八種無畏 82 六、第九無畏、十無畏、十一無畏 84 七、第十二無畏、十三無畏 87 八、第十四無畏 88 第二節 卅二應化身與靈應故事 91 第五章 《觀音慈林集》感應故事之佛學文學價值 96 第一節 佛學價值 96 一、闡明因果之實例: 97 二、是佛教慈悲的象徵 98 三、誦念觀音,稱名思想的弘揚 100 四、大悲咒之盛行 101 五、觀音造像之弘傳 102 六、女性觀音的發展 103 第二節 文學價值 104 一、古小說之濫觴 105 二、奠定佛教感應故事之模式 105 三、可促進寶卷、傳奇的發展 106 四、境界的擴大 107 五、空有思想的影響 108 第三節 觀音法門 110 一、圓通及其他法門 110 二、觀音圓行 114 第六章 結 論 117 一、慈愍眾生的本願思想 117 二、等觀以慈,利益安樂眾生 118 三、為成熟眾生,說各種咒法 119 四、不可思議的靈感事跡 119 五、對文學作品之影響 120 參考文獻 122 一、《大藏經》、《續藏經》、佛經 122 二、經論 124 三、專書 124 四、論文、期刊 126
表一:《觀音慈林集》(卷中)感應故事分析表 30 表二:《觀音慈林集》(卷下)感應故事分析表 39 表三:卅二身比較表 92 |
ヒット数 | 198 |
作成日 | 2005.07.22 |
更新日期 | 2016.08.10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