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著者 |
呂凱文 (著)=Lu, Kai-wen (au.)
|
掲載誌 |
揭諦=Aletheia=NHU Journal of Philosophy and Life Education
|
巻号 | n.7 |
出版年月日 | 2004.07.01 |
ページ | 1 - 36 |
出版者 | 南華管理學院哲學研究所 |
出版地 | 嘉義縣, 臺灣 [Chia-i hsien,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キーワード | 梵; 婆羅門; 佛教詮釋學; 初期佛教; 格義 |
抄録 | 印度宗教文化裡,傳統婆羅門教與後起佛教之間的關係,可說是十分重要卻爭議猶存的學術問題。大體言之,前者重視「梵思想」的地位,主張「梵」與「我」同一,認知「梵我同一」即能解脫;而面對同樣是解脫的議題,佛教卻以「無我」為解脫,並輾轉將婆羅門至上的「梵思想」予佛教化解讀,視為佛教邁向解脫的資糧。前後兩者的根本教理不僅於「我」與「無我」之宗教語言表達上存在著差異與裂峙,且於「梵思想」意義的理解上亦呈現「隨類各解」的局面。 本文主旨在於以「梵思想的佛格義」為思考進路,解析印度傳統婆羅門教的梵思想如何在初期佛教的背景裡被「鏡映」與「再現」,藉此對比地窺探佛教的詮釋學問題。本文將說明佛教與婆羅門教之遭逢裡,佛教對梵思想採取「批判的立場」與「改寫的立場」,既批判印度傳統婆羅門意義下的梵思想並非究竟解脫,又肯定修習佛教意義改寫下的梵法門將有助於苦難的解脫。從批判到改寫,於佛教「格義」梵思想的詮釋學實踐程序裡,對內蘊藏著滅苦之目的論的佛教實踐關懷,對外則藉「梵思想」的建構來鏡映佛教身份「不離」亦「不即」傳統思想。前者藉由更新而澄清佛教「不離」傳統梵義,後者藉由超克而展現佛教的殊勝處「不即」傳統梵義。佛教傳統與其經典形構的過程,依此詮釋實踐來融攝婆羅門教行者,並證成與護守佛陀教法於當時印度宗教界的真實性。 |
目次 | 壹、前言 2 貳、佛教的詮釋學問題 4 (一) 格義與詮釋之接軌 (二) 佛教詮釋學的重視與提出 (三) 本文擬定的佛教詮釋學問題 參、佛教與婆羅門教之遭逢 16 (一) 佛教興起的印度宗教傳統之背景 (二) 佛教與婆羅門教之遭逢 (三) 《梵書》的三大原理 肆、梵思想的佛格義 23 (一) 降級的創造主 (二) 解構梵天系譜 (三) 從明解梵法到改寫梵法 伍、結論 33
|
ISSN | 10284583 (P) |
ヒット数 | 875 |
作成日 | 2005.08.12 |
更新日期 | 2018.01.12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