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著者 |
黃盛璟 (著)=Huang, Sheng-Jing (au.)
|
出版年月日 | 1984.12 |
出版者 | 東吳大學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scu.edu.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東吳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指導教官 | 戴璉璋 |
卒業年 | 73 |
キーワード | 弘明集; 佛教與儒家=儒佛會通=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佛教與道教=佛教與老莊=Buddhism and Taoism; 魏晉南北朝佛教=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ries Buddhism; 釋; 道; 儒; 佛學 |
抄録 | 魏晉南北朝時,佛教開始宣揚於中土,中國本位文化──儒道二家在外來文化衝擊下,對佛教有迎有拒,造成儒釋道三家的訾應。梁朝僧祐乃蒐集此類文章,編成《弘明集》一書。由《弘明集》可見出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交流融合的情形,及中國佛教的雛形。歷來對《弘明集》討論者不少,但尚乏詳盡完整的專論研究。本文乃就全書加以系統的整理,歸納全書主要議題以為章旨;各主題之來龍去脈則交待於小節中;結論則對全書文化歷史的價值作一評斷。茲將各章旨趣略述於後: 第一章「緒論」:介紹『弘明集』作者生明及作書動機,並敘述全書性質、時代背景。 第二章「夷夏之辨」:先追溯夷夏觀之來源,及其在魏晉南北朝發生的背景,再探求本土人士以夷夏觀反對佛教,和佛教人士回應的情形。 第三章」禮俗之辨」:分節討論佛教對社會風氣的影響,及其對中國禮制、生活禮儀、倫理等方面的衝突,並探討牴觸之因。 第四章「神滅神不滅之辨」:探討神滅思想在中國的意義;交待神滅不滅爭執的背景;分析各家主張;尋求神不滅懺生之因。 第五章「『弘明集』中三教的融通」就時代背景探尋三教融通產生的原因,並闡述『弘明集』中對儒釋道三教的態度與見解。 第六章「結論」:總結前文論述,說明『弘明集』的價值在表現南方佛教的特色,其呈現中國第一次文化變遷的風貌。
|
目次 | 一. 緒論 二. 夷夏之辨 (一) 夷夏觀探源--先秦夷夏觀 (二) 魏晉南北朝夷夏爭議的背景 1. 夷夏雜處 2. 佛道對立 (三) 「弘明集」中的夷夏論 1. 夷夏異稟 2. 化胡說 3. 夷夏異俗 (四) 佛教的回應 1. 印土居中 2. 佛法傳入時間提早及世尊化華 3. 批評道教 三. 禮俗之辨 (一) 佛教影響中的社會風氣及現象 1. 大興塔寺佛像 2. 逃稅役 3. 人才損失 4. 沙門無行 5. 沙汰僧眾 (二) 禮制之辨--沙門禮拜王者的問題 (三) 生活禮儀之辨 1. 袒服的問題 2. 踞食的問題 (四) 倫理之辨 (五) 自然與名教之辨 四. 神滅神不滅之辨 (一) 神滅不滅爭辯的背景 (二) 神滅思想的意義與傳承 (三) 「弘明集」中的神滅思想 1. 孫盛的神滅思想 2. 何承天的神滅思想 3. 范縝「神滅論」 (四) 「弘明集」中的神不滅思想 1. 牟子的神不滅思想 2. 羅含「更生論」 3. 慧遠法師的「形盡神不滅」說 4. 鄭道子「神不滅論」 5. 宗炳「明佛論」 6. 蕭琛,曹思文對范縝的反駁 7. 梁武帝的神不滅思想 (五) 神不滅思想的由來 (六) 神滅不滅之辨批判 五. 「弘明集」中三教的融通 (一) 三教融通思想產生之因 1. 玄學「會通孔老」的意旨 2. 名僧與名士同流 3. 和合包容的民族性 (二) 「弘明集」中的三教融通 (三) 三教融通的發展 六. 結論 (一) 「弘明集」表現南方佛學的特色 (二) 「弘明集」表現中國文化第一次蛻變的風貌 |
ヒット数 | 595 |
作成日 | 2005.09.23 |
更新日期 | 2015.06.23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