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著者 |
張國一
|
出版年月日 | 2001 |
ページ | 281 |
出版者 |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
出版地 | 臺北, 臺灣 [Taipei,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博士 |
学校 | 中國文化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哲學研究所 |
指導教官 | 張永儁;李志夫 |
卒業年 | 89 |
キーワード | 曹溪; 心性; 唐禪; 般若波羅蜜; 自性起用; 實踐力; 我法雙空; 性在作用 |
抄録 | 略分五點來說明。 (1)本文所探究的主題是唐代曹溪禪宗的「心性」義涵;「心性」,義指心、物萬法之真實本性,也稱「佛性」、「法性」、「真如」等等,與一般意義下的「心性」(如儒家的「道德心性」)並不相同。本文實際上,是對曹溪唐禪之勝義真如、法性內涵的研究。 (2)為何選擇此一主題?略分二點說明。一、主觀因素:因禪宗「心性」思想,本是中國最精深思想之一,歷代中國文、哲乃至藝術家,鮮有不受其吸引影響者(禪儒合匯,乃至形成了宋明理學,迄今未衰),本人亦深受其精玄理境所吸引,故有意做較深入之探索。二、客觀因素:現代在禪「心性」的「客觀」研究上,顯得頗為不足。一般言之,學者對禪文獻重視不足,運用有偏或有誤文獻情況時可見之(如研究溈仰等五家禪,多有偏採《人天眼目》的情況,但這是後出文獻,並不是較早較可信的早期資料。曹洞研究在文獻運用上也很有問題,詳正文第五章第二節「曹洞宗」文),這不免造成若干有偏失的研究結果。另學者對禪「心性」的詮解,不免失於淺近容易,如台港學者偏好借近儒家的(道德)「主體心」觀念以詮之,大陸學者則直借西方「主觀唯心」、「客觀唯心」思想來詮解。這樣做,是不是對禪「心性」內具精奧之「般若」義理太過輕忽了呢?整體言之,運用完整客觀文獻,做較深入的禪「心性」研究,在現代學界還是頗為不足的。本文之研究撰著,是有意在這些不足處,做一些努力補充的。 (3)為免前指偏失情況發生,第一步,在正式進行「心性」義涵探究之前,應先從事完整禪文獻的研究工作。本文擬探究之曹溪祖師共十二位(理由詳第一章第二節),歷代記錄有他們「心性」思想的相關文獻共有多少?第一章第四節做了較全面的探討,大致計共可得相關文獻八十九種。掌握住這些文獻,我們大抵得較全面地貼近祖師「心性」義涵本貌。不過,先後期出現之資料,不免有所增補演進,後出者可能雜揉有疑偽成分的。這些問題,在正文第二至五章各節,皆再有較深入的文獻研究探討(除每節有文獻研究專文外,在「心性」義涵正式研究中,也隨時對文獻資料提出探討)。在這樣的基礎下,本文得以對唐禪「心性」義涵進行較「客觀」(以文獻為基礎)、「完整」(非僅少數有偏文獻)、「少謬」(簡別出疑偽資料)的探究。 (4)正式「心性」義涵研究情況如下: 1.第二至五章:根據較完整客觀文獻,分別對十二位祖師「心性」思想進行探究。各祖師在接眾方便上各有偏重不同,如慧能重「直說」,洪州宗重運用猛烈「身心動作」,石頭宗重借「無情物」,以各種方便引人契悟──但契悟的法體則大抵內涵一致:乃破我法一切執而悟入之心、物平等的「般若自性」,此般若自性又常能生起一切「作用」。慧能直接稱之為「自性起用」,又稱作「摩訶般若波羅蜜」;荷澤和保唐仍稱作「摩訶般若波羅蜜」;石頭門下稱「理事不二」,「理」即無分別之「般若自性」,「事」即「作用」,義涵仍同;馬祖禪法被稱為「性在作用」,仍是「自性起用」的運用罷了。這項發現至少有二項重要意義:一、大乘佛法要可濃縮為「智慧」、「方便」二大內涵,《維摩詰所說經》所謂「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大正藏》十四冊,頁549)「智慧」指契悟「般若自性」,證無分別智;「方便」則從無分別「起用」,生起一切濟眾利生的有分別活動。曹溪的「自性起用」,不正是「智慧」、「方便」的合說嗎?這表示,曹溪「心性」思想,仍是一脈大乘教理的承繼,他在接眾方便上較印度大乘是更熱鬧活潑許多,但禪悟的義理實質是一貫未變的。二、現代學界多從「主體心」、「唯心」的角度詮解禪「心性」,這大抵是誤把「方便」視為「法體」了。說「心」或重「身心」動作,這是為方便接眾的,真正禪悟的目標,還要遣破「心」,而契入無分別的般若法性中──這才是「心性」的實質。此一事實的指出,是有助現代禪「心性」研究再推深一步了(這部分討論,請詳第八章第一、二節,另第二至五章各節亦一再論及)。 2.第六章:總結第二至五章研究成果,指出曹溪唐禪有一共通禪「心性」義涵,稱之為「般若作用實踐體」,這是較慧能「自性起用」內涵更為完整的說法。並以此一研究成果,略與現代學界研究成果做了一些比較。最後,關於什麼是無分別的般若?本章第二節,再做了較為深入的分析。 3.第七章:「自性」之「起用」,係根據了何種內在的原理?本章做了更進一步的深入分析。前第二至五章,可謂是對唐禪「心性」基本義涵先做確立的研究;第六章第二節與本章,則是對已確立之基本「心性」義涵,再做較深入的探討。 4.第八章:「心性」義涵之研究,大抵前七章已經完成。本章是再對唐禪之思想根源,另作探討,這個問題,向來是現代學界所重視的(這個研究方向,大抵是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所開啟的)。本章研究成果是,唐禪揉合了印度大乘三系思想於一爐,形成其獨特的禪思想體系。揉合情況大抵是:以空宗「摩訶般若波羅蜜」為禪悟目標,以如來藏心性法門為悟入方便,以唯識教理建立「起用」說和「妄心建立萬法世界」說。他這樣的作法,是近於《楞伽經》的,是故可以說,唐禪所展示的仍是達摩所傳一貫的《楞伽》如來藏禪。 5.第九章:略評估本文得失,並對未來研究預作思索計畫。 (5)本研究提要略述於上。
|
目次 |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正文提要、研究動機與方法 第二節 為何選擇「曹溪唐禪」為研究範圍 第三節「心性」之界說並略述現代學界之研究成果 第四節 完整禪宗文獻之理解與掌握 第二章 惠能、神會與保唐之「心性」思想 第一節 惠 能 第二節 荷澤神會 第三節 保唐無住 第三章 洪州宗諸師之「心性」思想 第一節 馬祖道一 第二節 臨濟義玄 第三節 溈山、仰山 第四章 石頭宗諸師之「心性」思想 第一節 石頭希遷 第二節 曹山、洞山 第三節 雲門文偃 第四節 法眼文益 第五章 唐禪「心性」義涵之概括 第一節 唐禪「心性」義涵之概括並與學界成果作比較 第二節「般若」內部義涵的探究 第六章 唐禪「心性」的實踐義涵 第一節「心性」的實踐原理 第二節 與學界研究互較再探「心性」之其他實踐義涵 第七章 唐禪如何運用揉合大乘經教 第一節 以空宗「摩訶般若波羅蜜」法體為禪悟目標 第二節 藉如來藏法門為悟入方便 第三節 以唯識思想建構「妄心之生起與遣破原理」和「法體起用原理」 第八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成果之評估 第二節 未來賡續研究之省思 |
ヒット数 | 626 |
作成日 | 2005.09.23 |
更新日期 | 2016.09.19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