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著者 |
何劍平
|
出版年月日 | 2001.09.18 |
出版者 | 揚州大學=Yangzhou University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yzu.edu.cn/
|
出版地 | 揚州, 中國 [Yangchou, China]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博士 |
学校 | 揚州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中國古代文學 |
指導教官 | 王小盾 |
卒業年 | 2000 |
キーワード | 敦煌佛教=敦煌學=Dunhuang Buddhism; 維摩詰文學; 講經文; 維摩詰經 |
抄録 | 本文以敦煌維摩詰文學為研究對象。全文由緒論、正文七章共八部分組成。 緒論介紹了選題的意義、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現狀。 第二章“敦煌遺書中保存的《維摩詰經》及相關文學作品”,作為全文的開 頭,通過對敦煌現存維摩詰文獻的四種體裁的分析,指出經譯、注疏、講經文、 唱詞等體裁在歷史上的次第出現,反映了維摩詰信仰漸趨通俗化的演進過程。 第三章“《維摩詰經》的翻譯與魏晉文化的變遷”,主要描述了佛經傳譯的 背景,討論了自漢末至鳩摩羅什時代《維摩詰經》經歷的六次翻譯,論證了支謙 本、竺叔蘭本及羅什譯本同中國上層士大夫文化的親和關系,并對《維摩詰經》 盛行的原因要素作了分析,認為《維摩詰經》的人物原型、典故及譬喻均源自 《般若經》。這兩部大乘佛經中的方便之法(指導修行和教化的策略)、語言藝 術觀均對當時中國文人的立身行事及其詩文創作以巨大影響,謝靈運可為代表。 第四章“南北論講之風中的維摩詰”,通過對南朝齊梁時代南北文化交流 的分析,指出在南北兩地的上流社會中,皆流行崇奉維摩,重視論講的風氣。顧愷之... This thesis takes Dunhuang's Vimalakirti literature as its object of study. It consists of the following seven parts: Introduction makes reference to the meaning, the method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study. In the second Chapter on Vimalakirtinirdesa sutra and related literature works seen in Dunhuang Manuscripts , while analyzing 4 Dunhuang documents about Vimalakirtinirdesa sutra,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Vimalakir...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敦煌遺書中保存的《維摩詰經》及相關文學作品 一、《維摩詰經》的譯本 二、《維摩詰經》的註疏本 三、《維摩詰經》的講經文 四、《維摩詰經》的唱詞 第三章 《維摩詰經》的翻譯與魏晉文化的變遷 第一節 《維摩詰經》的六次翻譯 一、漢末的早期傳教者與嚴佛調《古維摩經》 二、支謙譯本與魏晉文風 三、《維摩詰經》與清談的結合 四、羅什譯本的特徵 第二節 向秀《莊子註》與菩薩遠離法:文人《招隱詩》的變化 一、向秀與《莊子注》 二、《般若經》中的菩薩遠離法 三、《維摩詰經》中的遠離法 四、《維摩詰經》的材料來源 五、菩薩遠離法對詩歌的影響 第三節 不二法門與言意之辯:晉宋之際的山水詩、繪畫 第四章 南北論講之風中的維摩詰 第一節 齊梁王室佛教中的維摩崇拜 第二節 北朝論講之風的復興與雲岡龍門的維摩石刻 第三節 智顗《淨名疏》與敦煌壁畫的題材變化 第五章 維摩詰信仰在中土的民眾化過程 第一節 民間造經和寫經 第二節 金粟如來之名稱的流傳 一、金粟如來名稱的最早記載 二、金粟如來的名稱與原典注釋之差異 三、維摩詰本地說的變化 四、“金粟如來”名稱產生的背景 五、唐人對“金粟如來”的解讀 六、維摩詰王氏說 第三節 化俗菩薩的顯跡:神僧誌公和傅大士 第六章 《維摩詰經》的俗講底本與維摩詰經變 第一節 俗講底本 一、寫本的撰寫年代 二、當代名物、當代詩歌及民間俗曲 三、藝術表現與宗教目的遠離 第二節 維摩變相 一、維摩變相在唐代的繁榮 二、敦煌維摩詰經變 第七章 講經文、變相出現的文化背景 一、禪宗的興起 二、釋子善文及其他 三、佛音之變調 第八章 結論 附錄:維摩詰大事年表(略) 徵引書目 |
ヒット数 | 738 |
作成日 | 2005.09.23 |
更新日期 | 2015.09.25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