サイトマップ本館について諮問委員会お問い合わせ資料提供著作権について当サイトの内容を引用するホームページへ        

書目仏学著者データベース当サイト内
検索システム全文コレクションデジタル仏経言語レッスンリンク
 


加えサービス
書誌管理
書き出し
菩薩戒戒體與唯識種子思想之關係
著者 賴珍瑜 (著)=Lai, Jen-yu (au.)
出版年月日2002.10.19
出版地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資料の種類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言語中文=Chinese
学校中華佛學研究所
指導教官 釋惠敏
卒業年91
キーワード菩薩戒=the Precepts of a Bodhisattva; 唯識=Mind-Only Buddism=Consciousness-Only Buddhism=Vijnaptimatrata=Vijnaptimatra; 無著; 世親; 瑜伽師地論=修行道地經=瑜伽行地集=Yogacarabhumi; 道宣; 玄奘=Xuanzang=Hiuen Tsiang; 成唯識論; 戒體; 法相宗; 賴耶緣起; 三法展轉; 南山宗
抄録菩薩戒為何綜集自唯識學興起的時代?本文首先就歷史的角度探討佛教戒律的演進,證得佛法一向是「戒學」與「慧學」相應為體,故知菩薩戒必然與唯識哲學有密切的關係;大乘瑜伽行派無著、世親在傳播發展彌勒思想過程中所造的論著,最主要的是對《瑜伽師地論》的闡釋,而玄奘留學印度亦是為求取《瑜伽師地論》的唯識學用以問惑辨疑,故而,本文在大乘菩薩戒戒體觀方面是以玄奘所傳的護法學為代表,亦即是依賴耶緣起的理論,分別於第三章菩薩種姓與唯識種子思想&第四章菩薩戒戒體不名新得,這兩個章節以「三法展轉兩重因果的熏習」理論,分辨菩薩種姓與聲聞種姓的不同,說明「種姓依障而建立」的深義,釐清一般人對法相宗真妄不許互熏說的疑惑。接著在第五章深入研究南山律宗的戒體觀,證明道宣的種子戒體說理論根據並沒有錯誤,賴耶能持種的唯識思想的確是可以融通性相二宗,在第六章則進一步的比較玄奘與道宣的戒體觀,也就是比較真諦所譯的《攝大乘論》與玄奘所傳的護法學《成唯識論》的唯識思想;最後則是肯定《成唯識論》的貢獻與價值,護法學堪稱為大乘瑜伽行派的正宗,護法與道宣在佛學思想的突破與改進是成就一代思想家最佳的典範。

目次自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範圍與材料
一、研究動機
二、研究範圍
三、材料的原則
第二節 資料與近代研究成果
一、佛教戒律的演進
二、大乘菩薩戒與唯識思想
三、道宣的「種子戒體說」
第三節 研究方法、目的與全文概述
一、研究方法與目的
二、全文概述
第二章 佛教戒律的演進
第一節 五戒十善
一、「戒律」字詞的深義
1. 戒:尸羅( Zila )
2. 律:毘尼(vinaya )
3. 小結/ 25
二、五戒十善
1. 五戒十善的內容、起源、特色
2. 八正道與十善
3.「五戒十善」為一切戒律的根本
4. 小結
三、從五戒發展至菩薩戒
    1. 圖表/ 30
    2. 圖表解析/ 31
   四、小結
第二節 聲聞戒法的形成
一、原始佛教(佛陀的本懷)
1. 慧學方面
   2. 戒學方面
3. 小結
   二、部派佛教
   1. 戒學
   2. 體系化的慧學
  3. 小結
   三、小結
   1. 聲聞戒法形成的階段(圖表)
   2. 比較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
第三節 大乘戒法的形成
一、概說大乘之興起
   1. 初期大乘佛教時代背景
  2. 初期大乘般若系的戒律觀
    (1)般若為導,大悲為首/
(2)是自利利他/
    (3)是不著生死的菩薩行/
  (4)小結:般若系的思想主流是「一切法空」/
3. 小結
    二、聲聞戒與菩薩戒
  1. 比較聲聞戒法 & 大乘戒法形成的三階段
   2. 比較聲聞戒與菩薩戒
   3. 小結
   三、小結
 第四節 結論
第三章 菩薩種姓與唯識種子思想
第一節 菩薩種姓的確立
一、種姓字詞的意義
二、種姓之依止
三、種子與本識非一非異
四、小結
第二節 菩薩種姓v.s.種子熏習
一、種姓的定義
1.《聲聞地》/2.《菩薩地》/3.《成唯識論》/4. 小結
二、種子本有新熏合說
(一)二種種姓的關係
1.〈聲聞地〉
2. 比較瑜伽系各戒經(圖一)
3.《成唯識論》直接談識轉變(vijJAna-pariNAma
4.(圖二)
(二)重視正聞熏習的因緣
1.《成唯識論》的說法
2. 略談佛性
3. 比照新熏說的《攝大乘論本》
(三)對新熏說的肯定
(四)小結
三、習所成種性的深義
(一)諸經對「習所成種姓」的詮釋(圖三)
(二)比較護法一系與《安慧釋疏》的不同
1. 從「勝進位」到「見道位」
2. 「新生之種」、「更別成種」、「別熏生種」
3. 從姓種姓生/88
4. 性種姓/88
四、種姓依障而建立(圖四)
五、小結
第三節 無種姓的特徵
一、種姓的本質
二、分析無種姓
三、法界清淨等流(圖五)
四、成為住種姓菩薩(圖六)
五、小結
第四節 發正等菩提願心
一、發心的定義
1. 發心=發願/2. 發心的「思心所」/3. 發心的第六意識
二、發心的所依
1. 發心的所緣境/2. 發心所依的因緣
三、小結
第五節 結論
第四章 菩薩戒戒體不名新得
第一節 佛子之根本
一、戒體的思想淵源
1. 原始佛教以思是戒/2. 業力的存在的思想發展/3. 部派佛教--經部的思種子
二、大乘菩薩戒
1. 第六意識--作業karman
2. 依「阿賴耶識」為戒體
三、小結
第二節 種下菩提善根種子
一、菩薩戒之「發戒體法」
二、納受戒體
三、阿賴耶識緣起
1. 圖解三羯磨竟
2. 圖解根本業道
3. 圖解三世因果賴耶緣起
四、小結
第三節 菩薩戒與種子熏習
一、就賴耶緣起的思想看重受菩薩戒的意義
1. 重受菩薩戒的特色/
2. 重受菩薩戒的深義/
二、瑜伽戒本的倫理觀 --- 由具悲憫非為惡
1. 結果是「利他」
(1)權衡損害之輕重性
(2)從「損己利人」面看
2. 動機是「憐愍」
三、小結
第四節 結論
第五章 道宣的種子戒體說
第一節 判立化行二教大小乘分別
一、對師承的尊重
1. 慧光律師
1.1唯識思想的淵源
1.2以慧光著《四分律疏》為基礎
1.3智首律師
二、時代的判教風潮
2. 隋代智顗大師《法華經》的判教
2.1教觀二門
2.2 五時八教
2.3 天台圓教
2.4 體權識實
三、道宣判立化行二教
3. 化行二教
3.1 化教(三教三觀)
3.1.1性空教(性空觀)
3.1.2相空教(相空觀)
3.1.3唯識圓教(唯識觀)
3.2制教(三教三宗)
3.2.1實法宗:薩婆多部
3.2.2假名宗:曇無德部
3.2.3圓教宗:唯識圓教
四、小結
第二節 律宗的戒律理論
一、戒之四科
二、佛種從緣起
三、善種子當體
四、小結
第三節 芝苑遺編
一、元照律師
1.1 善種子的定義
1.2 種子有十義
1.3 元照律師的唯識觀
ヒット数1162
作成日2005.09.23
更新日期2015.09.23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注意:

この先は にアクセス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す。このデータベースが提供する全文が有料の場合は、表示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のでご了承ください。

修正のご指摘

下のフォームで修正していただきます。正しい情報を入れた後、下の送信ボタンを押してください。
(管理人がご意見にすぐ対応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シリアル番号
126862

検索履歴
フィールドコードに関するご説明
検索条件ブラウ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