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著者 |
林淑媛
|
出版年月日 | 2001 |
出版地 | 臺灣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博士 |
学校 | 國立中央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指導教官 | 張夢機 |
卒業年 | 89 |
キーワード | 觀音菩薩=觀世音菩薩=Avalokiteshvara; 感應 |
抄録 | 本論文主要探討中國觀世音菩薩信仰的建立問題,觀世音菩薩信仰的建立主要透過諸如經典的翻譯、感應故事的創作、畫像雕塑的繪製、化身傳說與普陀聖地的建立等媒介。本文集中運用的材料為感應故事,感應故事屬於尼尼安.斯馬特(Ninian Smart)所說宗教七維中的「敘述性或迷思性」,從感應故事的創作與傳播過程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國人所認知的觀世音菩薩之宗教精神。研究的方法,應以研究的材料而決定,因為感應故事,從文類的角度而言,屬於敘事文類,所以參用西方敘事學的理論分析感應故事的敘事結構,敘事結構必有其相符應的文化心理,即在表層的敘事結構下所蘊含的宗教義涵。研究的範圍,主要以南朝.宋傅亮的《光世音應驗記》、南朝宋.張演《續光世音應驗記》及南朝.齊陸皋《繫觀世音應驗記》及清朝釋弘贊《觀音慈林集》、周克復《觀音經持驗記》這五本感應專書為主,因為從文學研究的角度而言,從作者角度可以了解其編撰感應專書的意圖,編撰的意圖往往會影響文本的特性。 |
目次 |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p.1 第一節 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p.1 第二節 研究的義界與範圍 p.1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材料的選擇、運用 p.23 第四節 論文的結構 p.31 第二章 觀音感應故事的編撰意圖與敘事策略 p.34 第一節 編撰者的佛教信仰體驗與編撰意圖 p.37 第二節 感應故事的編撰方式 p.56 第三章 觀音感應故事的敘事模式及其特色 p.103 第一節 觀音感應故事敘事模式的類型 p.113 第二節 觀音感應故事敘事的特色 p.145 第四章 觀音感應故事的深層結構 p.178 第一節 觀音感應模式的建構 p.181 第二節 普陀聖地的建構 p.204 第三節 救度的複音─觀音之倫理化 p.221 第四節 慈航普度─中國人理想的化身 p.232 第五章 感應故事在文學與宗教的價值 p.242 第一節 奇蹟文學的魅力─觀音感應故事在文學上的價值 p.243 第二節 慈航普度的形象─觀音感應故事在宗教上的價值 p.257 第六章 結論 p.280 引用書目 p.286 |
ヒット数 | 709 |
作成日 | 2005.09.23 |
更新日期 | 2015.09.24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