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著者 |
釋修優
|
出版年月日 | 2004.02.02 |
ページ | 143 |
出版者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出版地 | 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中華佛學研究所 |
指導教官 | 涂玉盞 |
卒業年 | 93 |
キーワード | 道綽; 安樂集; 彌陀信仰=念佛法門=彌勒法門=彌勒淨土 |
抄録 | 末學想了解隋、唐時期念佛法門的狀況,因而以道綽《安樂集》作為研究的文本,論文題目訂為《道綽〈安樂集〉念佛法門的研究》,希望藉此更深入念佛法門。 本論文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討論道綽的生平、《安樂集》的成立年代及版本及其組織架構。第三章了解道綽念佛法門的思想基礎——由末法觀及其教判論所引發。第四章探討其念佛之特色,其中討論《安樂集》的觀想念佛及稱名念佛。其觀想念佛的部分探討「觀.念」未分的念佛三昧、二諦有無的念佛法門;其稱名念佛部分討論有相的口稱.心念佛名,及無相的口稱.心念佛名。觀佛有觀佛相、觀佛功德、觀佛實相。觀佛三昧首先由觀佛相入手。觀佛相,具體而言是觀佛好相,即所謂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西方是淨土,上聖下凡都得以往生,聖者以無功用行得往生,凡夫因有相得以往生。所謂「有相」即因觀佛形相、稱佛名號等等而得往生。有相、無相便是有無二諦,亦即空有二諦;空有二諦是大乘佛法的精華之一,無生的理和念佛求生的行結合,亦即空有雙運。道綽將念佛的實踐分二個階段:凡夫的「有相修行」及聖者的「無相波羅蜜」。道綽重視「觀佛」,也重「稱名念佛」。只是歷來的研究者沒有從「觀佛」的角度來看,只是一味地用「稱名念佛」的角度來詮釋《安樂集》。可能道綽認為稱名念佛很好、觀佛很好,只要眾生能得利益、能往生、能脫離生死之苦就好,並不是一定要稱名念佛,或者是觀想念佛。不可諱言,道綽曾為了末法鈍根眾生,把原本重點是觀想念佛的經義,在詮釋上偏重甚至改變成稱名念佛。
|
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方法 第三節 研究資料與現代研究成果 第二章 道綽生平及《安樂集》 第一節 道綽生平 一、 道綽的出生時地 二、 道綽的師承 三、 教化 四、 瑞相與示寂 五、 影響 六、 小結 第二節 《安樂集》成立年代及其版本 第三節 《安樂集》的組織架構 一、 第一大門 二、 第二大門 三、 第三大門 四、 第四大門 五、 第五大門 六、 第六大門 七、 第七大門 八、 第八大門 九、 第九大門 十、 第十大門 十一、 第十一大門 十二、 第十二大門 十三、 小結 第三章 《安樂集》念佛法門的思想基礎 第一節 末法觀 一、 阿含部的末法觀 二、 律部的末法觀 三、 大乘末法觀——道綽末法觀的根源 第二節 教判論 第四章 《安樂集》的念佛法門 第一節 「念佛」的梵文字義及念佛的內涵 一、 「念佛」的梵文字義 二、 「念佛」的內涵 第二節 《安樂集》的觀想念佛 一、 觀念未分的念佛三昧 二、 二諦有無的念佛三昧 第三節 《安樂集》的稱名念佛 一、 有相的口稱.心念佛名 二、 口稱.心念佛名 第五章 結論 附錄 參考文獻 |
ヒット数 | 477 |
作成日 | 2005.09.23 |
更新日期 | 2015.08.27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