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著者 |
朱冠明
|
出版年月日 | 2002 |
出版者 | 中國語言文學系漢語言文字學專業 |
出版地 | 中國 [China]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博士 |
学校 | 復旦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漢語言文字學 |
指導教官 | 胡奇光 |
卒業年 | 2002 |
キーワード | 摩訶僧祇律; 情態動詞; 共時描寫; 歷時演變; 機制 |
抄録 | 現代語法學從《馬氏文通》便開始了對表達情態意義的漢語助動詞的研究,但總的來說這一類動詞的研究顯得薄弱,明確把情態作為一個語法範疇而進行的研究更為少見。本文嘗試借鑒國外理論,以《摩訶僧祇律》中的情態動詞為具體研究對象,從共時和歷時的角度對中古漢語情態動詞的語義類型及其發展演變進行描寫和分析,以期進一步加強對漢語情態範疇的研究。第一章是緒論。第一節介紹了《僧祇律》及其語言研究價值。第二節是全文的理論基礎,吸收以Lyons和Palmer等為代表的國外學者對情態這一語法範疇的研究成果,認為漢語中情態範疇的核心成員是具有共同的形式特徵的情態動詞(即通常所說的助動詞中表達情態意義的部分)。情態動詞可分為動力情態、道義情態和知識情態三大類,而從表義的程度上看可分為「可能性」、「蓋然性」和「必然性」三個等級。中古漢語與現代漢語情態動詞在確定方法上不盡相同,本節提出了確認《僧祇律》中的情態動詞的方法。第二章從共時角度對《僧祇律》中所出現的18個單音情態動詞進行了窮盡性的考察和分析。以上述理論背景為基礎,按「可能性」、「蓋然性」和「必然性」的類別對每個情態動詞的意義和用法進行了細緻的描寫。同時還將《僧祇律》中的情態動詞與它們在中古其他文獻中的使用情況進行比較,主要討論其他文獻中有而《僧祇律》中無的意義及用法。連用是中古漢語情態動詞用法中一個突出的現象,本文以《僧祇律》中的連用形式為基礎,分析了中古情態動詞的連用情況,並與現代漢語情態動詞連用進行對比,探討其中的規律。第三章從歷時的角度考察情態動詞的發展演變情況。漢語單音情態動詞大多是多義詞,本章第一節主要討論單音情態動詞語義引申發展的機制,以「能」和「須」的發展為例,論述了漢語單音情態動詞發展的主要機制是轉喻和隱喻;此外國外學者提出的其他一些語義發展(語法化)機制也對漢語情態動詞有或多或少的解釋力。第三、四兩節考察和分析了「可以」和「必須」兩個情態動詞的形成和發展,提出「可以」有兩個來源,即「可+以介」和「可+以連」;認為「必須」當在唐初凝固成雙音詞。第四節對現代漢語其他常用的雙音情態動詞的形成過程作了簡單的考察,在此基礎上認為漢語雙音情態動詞沒有表現出如同單音情態動詞的由一類情態意義向另一類情態意義發展的語言共性。最後是對全文的總結。 關鍵詞:摩訶僧祇律 情態動詞 共時描寫 歷時演變 機制 |
ヒット数 | 531 |
作成日 | 2005.09.23 |
更新日期 | 2015.08.28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