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Remarks on Buddhist meditation formulas occurring in various versions of early canonical texts=早期佛典禪修公式在不同文本中所呈現之特質 |
|
|
|
著者 |
越建東 (著)=Yit, Kin-tung (au.)
|
掲載誌 |
正觀雜誌=Satyabhisamaya: A Buddhist Studies Quarterly
|
巻号 | n.31 |
出版年月日 | 2004.12.25 |
ページ | 148 - 194 |
出版者 | 正觀雜誌社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tt034.org.tw/
|
出版地 | 南投縣, 臺灣 [Nantou hsien,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英文=English |
ノート | 作者為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神學與宗教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
キーワード | 早期佛典; 禪修=Meditation |
抄録 | 本文旨在探討佛教之禪修公式在早期佛典中(以漢譯阿含經和巴利尼柯耶為主)的呈現情形。文中選取了兩個公式作為討論的例子。這兩者皆取自於早期佛教中可能是最長、最核心的一個修行道架構。此道架構又可以用巴利《沙門果經》(DN2)所記載者為代表。 第一個要說明的公式為「初禪公式」,第二個用來舉例者則為「根門守護公式」。在「初禪公式」中我們發現DN2之描述,特別是在公式之前序句(Introductory Sentence)部份,與其他版本有一些出入。在比對的過程中我們採用了多元化的對象,包括應用漢、巴、梵語版本的《沙門果經》或相當經,以及其他與《沙門果經》無關但也是在描寫同樣道架構的阿含經類。 在比對中,我們著重平等看待各版本之間的差異和相同點,從分析這些異同點中我們提出幾點值得探討之處:為何DN2有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其原因何在?這種異於它者的方式有甚麼根據和用意?為何各版本之間會產生異同?在排除了版本斠勘學的原因之後這些異同點的特徵顯現了某些更深刻的意義。其中譬如對禪修公式的傳播和使用,乃至對早期佛典的集成與傳播的理解具有某些提示。弄清這些特質,對我們回顧和了解佛典之傳誦(如口傳文獻、傳誦師、教義公式化、佛典編制體例原則等等課題)也許會有不小的幫助。這些意義在本文的第二個例子中也有所補充和說明。 透過以上兩個例子,我們可以找出一些禪修公式呈現方式的特質。筆者認為,若我們能夠以類似的方法去檢驗更多禪修公式的話,我們可以發現、累積到更多不同的特質,進而歸納出公式中一些重要的體例。本文結論所嘗試要表達的是:徹底的、多重的比對是必要和有用的。經過深度比對的結果,我們即可利用某些發現來檢討目前學界對佛典傳承史所提出的模式或假說。 |
目次 | Introduction 149 Example 1: the introductory sentence in the first jhana formula 155 Example 2: The indriya-samvara or indriyesu guttadvaro formula 176 Conclusion 191 Bibliography 195
|
ISSN | 16099575 (P) |
ヒット数 | 2373 |
作成日 | 2005.10.25 |
更新日期 | 2017.08.31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