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images/title/Title_FulltextSearch.gif) |
|
|
|
著者 |
丁明夷
;
李冀誠
|
出版年月日 | 2005.01 |
ページ | 191 |
出版者 | 大象出版社 (前身:河南教育出版社) |
出版サイト |
http://cb.edude.net/henan/daxiang/
|
出版地 | 鄭州, 中國 [Zhengzhou, China] |
資料の種類 | 書籍=Book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キーワード | 禪定=Concentration=Dhyana ; 漢傳佛教=大乘佛教=北傳佛教=Mahayana Buddhism; 婆羅門教=Brahmanism; 金剛乘=真言教=瑜伽宗=坦特羅佛教=密教=密宗=Tantric Buddhism=Esoteric Buddhism=Vajrayana Buddhism; 初期佛教=早期佛教=根本佛教=原始佛教=Primitive Buddhism=Early Buddhism; 宗教信仰=Religious Belief ; 咒語=真言=陀羅尼=Mantra ; 吠陀=吠陀安陀=Vedanta; 佛教; 佛陀=Gautama Buddha; 佛; 考證; 印度佛教=Indian Buddhism; 中觀; 大乘 |
抄録 | 密宗的起源,經中外學者的考證,基本認為約在佛陀滅後的千年左右,亦即大乘佛教的晚期,也可以說是印度佛教的衰敗時期。密宗的興起具有明顯的印度民族特性。早期佛教反對印度宗教傳統信仰,對于婆羅門教的多神崇拜、吠陀思想中的真言、密語乃至宗教儀軌,一概持排斥、批判和反對的態度。可是大乘佛教興起之後,這一立場逐漸動搖,轉而開始引進世俗的咒法觀念,並逐漸將真言、密咒佛教化。印度佛教把印度傳統婆羅門教中屬于禳災、祈福和多神信仰的世俗宗教觀念也全部收到佛教中來,並且結合佛教高層次的教義和理論,如中觀、瑜伽、禪定等,從而形成了密宗。 從宗教社會學的觀點看,密宗的出現可以說是印度民族宗教信仰的充分表現。佛教早期的形態,雖然相當理性化、哲學化、倫理化,高度表現了人類的卓越智慧,但到了晚期還是跳不出本民族的信仰觀念。甚至也可以說,這種變化也許是當時大多數人的常見的基本心理。婆羅門的教的密法,借助佛教的理論,構成印度傳統佛教的新發展,同時體現了人類理性與神秘兩種心理要求的結合。 國內專門論述介紹密宗的書籍不多,人們對密宗普遍感到神秘。本書的目的就是力圖從起源、形成、發展、傳播、義理、修習、儀軌等方面揭開密宗神秘的面紗,向人們介紹密宗各方面的基本知識,希望能對一般讀者或宗教學研究者有所裨益。 |
ISBN | 7534736552 (精) |
ヒット数 | 920 |
作成日 | 2006.09.11 |
![](jp/images/logo/bg-btn-edit.png)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