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images/title/Title_FulltextSearch.gif) |
|
|
|
著者 |
紫圖
;
楊典
|
出版年月日 | 2006.05 |
ページ | 254 |
出版者 |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lib.snnu.edu.cn
|
出版地 | 西安, 中國 [Xi'an, China] |
資料の種類 | 書籍=Book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キーワード | 繪畫=painting; 藏密; 壁畫=mural; 蓮花; 菩薩=Bodhisattva; 菩薩; 唐卡=Thangka=Tangka; 修行; 金剛乘=真言教=瑜伽宗=坦特羅佛教=密教=密宗=Tantric Buddhism=Esoteric Buddhism=Vajrayana Buddhism; 其他; 佛教; 佛陀=Gautama Buddha; 佛; 西藏佛教=藏傳佛教=Tibetan Buddhism; 死亡; 寺院; 地獄=Hell=Naraka ; 因果=Cause and Effect=Causality=Causation; 生死=life and death=rebirth and redeath=birth and death=Samsqra; 心靈=Spiritual; 六道=Six Paths=Six States of Existence=Six Destinies=Six Directions of Reincarnation; 中陰身=中有=intervalic Existence=Antara-Bhava=Bardo |
抄録 | 本書從通俗的角度,系統介紹了西藏佛教密宗中關于生死的理論。人從何而來,死後又將見到怎樣一個世界?人類一直在努力尋求這一問題的答案。本書借助唐卡藝術的神奇魅力,直觀清晰地展示出西藏佛教密宗的獨特觀點——人死後進入中陰狀態,並再次投入六道輪回水不停息的運轉過程,同時更以詳實深刻的筆觸,揭示地獄具象及它對世俗眾生產生的深遠影響。 書中選用100余幅繪制精美。殊為珍貴的唐卡,西藏寺院著名壁畫以及其他宗教藝術作品,以通俗易懂的行文風格,簡潔精當的解說文字,揭示西藏佛教中最具神秘誘惑的輪回與生死之說。 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有“地獄”。 地獄概念是人類關于死亡之後最恐怖的幻想,也是最偉大的神學設計。無論它是否真實存在,都在幾千年里—尤其是中世紀—有效地遏制了人類的邪惡,緩解了人性中有可能給社會帶來危害的精神。因為在科學尚不昌明,法制尚不成熟的古代,只有“地獄”的恐怖說教,才能約束人類的心靈。 在所有關于地獄的思想中,西藏佛教唐卡繪畫中的地獄圖示自然是最龐大、最成體系的。西藏密宗認為人與其他動物在死後是互相關聯的。在進入了所謂“中陰”的階段後,人類將進行新的投胎,他們與龍、蛇、牛、羊、虎、鷹、鬼怪或阿修羅等之間的靈魂會互相穿梭、互相更迭、互相變化……並依照其生前的行為分別進入六種不同的結局,而且反復不停,永不休息。這就是輪回。輪回的時間是相當漫長的、幾乎就是無窮與永恆。 而輪回的趨向—也就是佛教所謂的“趣”—則只有六種︰即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阿修羅道、人道與天道。此書為此作了具體分析。“中陰”的思想不一定完全指人死亡之後。中陰,是中間世界的無形真理。西藏密宗的創始人蓮花生大士曾經認為︰既然在生命與生命之間的輪回時期可以叫做中陰,那麼在死亡與死亡之間的生命時期,為什麼就不能也是一種“中陰”呢?這也是本書將闡述的內容之一,即所謂的四有輪轉(中有、生有、本有、死有)的思想。 本書中的唐卡主要表現了人在死後可能的遭遇,因為每個人都想知道︰自己死後是什麼樣子?是否還有感知?是否還能像今天這樣思考、甚至生活和行動?是否真的像玻璃嬰兒一般漂浮在空中,尋找來世的母體與子宮,還是墜入火海冰窟的地獄里,在篝火晚會與下油鍋的恐懼中,硬著頭皮與夜叉和判官打牌? 唐卡藝術畢竟不是自然科學。那些關于鬼神的傳奇和歷史記錄,哪怕再真實可靠,但畢竟不能重復。而現代人都相信“科學”。科學的第一特征就是—可以重復。並且可以向任何人展示重復的內容。但是神學呢?佛教的冥想,或者道家的內視,或者基督教的啟示錄預言,或者神秘的西藏密宗窺視到的“中陰”環境—這些都是無法輕易重復或向別人展示的。理解與進入的途徑都只有一個︰就是修行。修就是思索,行就是作為。也就是自己去領悟,去體驗、去身體力行地做到。只有做到,你才能看到和听到,也就能悟道。這就像吃飯一樣。理論上每個人都知道“餓”是什麼,但人只有吃到了食物之後,才能消滅饑餓。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本書的目的都是為了“修”,而遠還不是“行”。 只希望能讀到此書的人,能從偉大的唐卡繪畫所揭示出的,關于死亡與輪回的秘密中,略微發覺到我們還活著時的“行”的重要。生與死、修與行、輪回與超越等,都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陰陽關系、因果關系。從來就不存在一個沒有白天的夜晚,也從來就不存在一枚沒有反面的硬幣。儒家孔子所謂的“不知生、焉知死”,其實也就是對佛教輪回的最好解釋了。 其他的繁瑣教義—都不過是佛陀對死亡的一種鏡詮。 因為釋迦牟尼知道人類都是先有畏怖,後有死亡,即“菩薩畏因,凡人畏果”。他希望全人類都能先戰勝對死亡的畏怖。他的慈悲,就是智慧。 |
ISBN | 7561333633 (平) |
ヒット数 | 710 |
作成日 | 2006.09.19 |
![](jp/images/logo/bg-btn-edit.png)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