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從「信徒的社會階層」探討人間佛教道場的發展 -- 以佛光山臺北道場為例=The Social Class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stical Buddhism: the Case Study of the Devotees in Fo Guang Shan Taipei Vihara |
|
|
|
著者 |
胡琬蘋 (著)=Hu, Wan-ping (au.)
|
出版年月日 | 2006 |
ページ | 173 |
出版者 |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未來學系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fgu.edu.tw/~future/cindex.html
|
出版地 | 宜蘭縣, 臺灣 [I-lan hsien,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
学部・学科名 | 未來學系 |
指導教官 | 姚玉霜 |
卒業年 | 94 |
キーワード | 人間佛教=Humanistic Buddhism; 在家人=Laity; 社會階層=Social Stratification; 現代化=Modernization |
抄録 | 社會學家韋伯 (Max Weber) 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提到,基督新教徒多屬中產階級,同樣提倡入世與出世結合的人間佛教,信徒是否也趨向中產階級?依此動機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文獻分析為輔,選擇佛光山台北道場為研究個案,就「人間佛教信徒的社會階層」及「人間佛教道場傳教功能對信徒的影響」進行研究分析,並結合研究發現、社會趨勢預估、及人間佛教道場資源分析,建議人間佛教道場未來之發展。 本研究發現,人間佛教信徒的社會階層偏向女性、白領階級、高中以上學歷、及41-60歲的年齡層。道場傳教功能對信徒產生的影響有: 1) 將台灣佛教徒對佛教的認識,從山林佛教轉為多元弘法的人間佛教;2) 信徒的向心力及參與道場活動的穩定性高;3) 調查對象中超過四分之一的信徒投入義工行列;4) 對信徒面對生活及生命的樂觀態度產生一定的影響;5) 高學歷傾向透過社教館的課程 “接引” 入佛門,低學歷傾向誦經、念佛、禪坐的方式;6) 20歲以下的信徒對梵唄、禮佛、誦經、拜懺接受度低,對義工服務提昇生命價值的認同度較高;7) 知識取向的職業類別偏向經典研讀或透過活動學習佛法,較不傾向禪淨修持;8) 藍領階級及家庭主婦對「參與義工服務可提昇個人的生命價值」高於白領階級;9) 「參與道場活動的年數」越久,頻率越高,對道場的向心力越高,越認同「透過課程、梵唄、電視、報紙可達傳教效果」、「學佛改變其人生觀及人際關係」、「研習營及義工服務可提高生命價值」、「禮佛、誦經、念佛有助於佛法體驗,並願意找時間修持」。 人間佛教道場的資源以佛光山台北道場為例說明如下﹕1) 建築空間的運用彈性且多元化﹔2) 交通便利;3) 大量義工資源﹔4) 信徒第二代為龐大的潛在信徒﹔5) 正派形象有利「道場的傳教及與社會的互動」﹔6) 眾多法師為龐大的傳教資源﹔7) 結合海內外佛光山道場能形成廣大的傳教網絡。 綜合研究發現、社會趨勢預估、及道場資源,建議人間佛教道場未來發展方案如下:1) 發展義工人力庫; 2) 善用大量義工資源與社區、學校互動﹔3) 以祈福法會結合佛法俗講走入藍領階級社區主動 “接引”﹔4) 以文教及禪修 “接引” 知識份子,以禪淨雙修及義工服務 “接引” 非知識份子﹔5) “接引” 信徒第二代,以年青人 “接引” 年青人﹔6) 針對參與道場活動一年以下之信徒規劃 “接引” 活動﹔7) 加強文宣讓大眾瞭解人間佛教道場能給予的協助及服務﹔8) 道場國際化以因應無國界形成的多元文化趨勢﹔9) 面對未來虛擬實境主導的社會環境,人間佛教道場應扮演心靈加油站的角色。 |
ヒット数 | 398 |
作成日 | 2007.11.21 |
更新日期 | 2015.07.13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