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Buddhist Universities, the Hope of the Higher Education=高等教育的希望:佛教興辦的大學 |
|
|
|
著者 |
龔鵬程 (著)=Kung, Peng-cheng (au.)
|
掲載誌 |
國際論壇=As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
巻号 | n.1 |
出版年月日 | 1998.07 |
ページ | 57 - 77 |
出版者 | 南華管理學院 |
出版サイト |
http://cm2.nhu.edu.tw/main.php
|
出版地 | 嘉義縣, 臺灣 [Chia-i hsien,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英文=English |
キーワード | 佛教人物=Buddhist |
抄録 | 基督教與天主教辦高等教育似乎理所當然,佛教則因未曾辦過大學,所以近幾年台灣佛教團體籌辦佛光大學、玄奘人文社會學院,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引發社會的好奇與質疑。本文由西方寺院教育與中國書院起始之歷史分析,逐步闡釋現今社會對於高等教育之企盼,並說明佛教興辦大j學的教育理念與社會羣衆之互動關係。 歐洲大學由教會的寺院教育體系發展而來,中國社會事實上不曾有過類似歐洲中古教會統治的時期,佛教道教並沒有籠罩萬有,凌駕王權的力量;儒家的教育體系則又已是與民衆倫理生活結合、與國家文官體制結合。所以,在傳統社會,佛教並不需要發展出寺院佛學教育之外的公衆性教育體系,並不需要辦大學。待清朝末年,驟然引進西方大學,替代傳統儒學教育體系。當大學扮演著科學理性反迷信的角色,立刻成為傳統儒道佛教的對立物,佛教又如何去興辦大學呢? 由深一層看,則應是一種社會結構性的問題。由於科學理性所強調的知識化傾向,以及社會國家實用需求的世俗化功化工具化傾向,在現今大學中已愈來愈濃厚了,所以佛教才需要起來辦學,辦出一種不同於歐洲大學模式的大學。佛教所辦大學之共同特色,即是針對現今大學體質及教育狀況企圖進行之改革。基本上反對大學教育僅重知識技術之傳授,也對功利實用觀念表示不滿。主張重視生活、德性之教養,希望能發展「全人」的人本教育。不論是慈濟醫學院證嚴法師「教育是菩薩精神的文化」,華梵工學院「覺之教育」,或是法鼓人文社會學院聖嚴法師的「心靈環保」,特別是佛光大學,秉持星雲大師之理念,朝非佛學院化發展,但強調人文精神,且利用中國書院傳統,來豐富並改革現行大學體質,重建大學的神聖性,以便進行真正的高等教育。 |
ISSN | 10298010 (P) |
ヒット数 | 433 |
作成日 | 2007.11.27 |
更新日期 | 2020.01.17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