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著者 |
林崇安
|
出版年月日 | 2007.11 |
ページ | 284 |
出版者 | 大千出版社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darchen.com.tw/
|
出版地 | 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書籍=Book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キーワード | 藏文; 菩薩道=菩薩行=The Bodhisattva Path=The Bodhisatta Path; 菩薩=Bodhisattva; 菩薩; 唯識=Mind-Only Buddism=Consciousness-Only Buddhism=Vijnaptimatrata=Vijnaptimatra; 科判=科文=Scriptural Synopses; 法師=Master; 止觀=Shamatha and Vipashyana; 中觀思想; 中觀; 中論=Madhyamika-karika; 大乘; 入中論=Madhyamakavatara |
抄録 | 本書參考法尊法師的《入中論善顯密意疏》漢譯本(1942年初譯),並針對「廣大行」這一主題,配合藏文原文作初步的校定,同時略加說明。前人著述中複雜的科判,在本書中已簡化成扼要的章節,「廣大行」的實踐,依據菩薩道的次第呈現,最適於現代讀者閱讀及掌握論疏要義。 此外,書後附錄並述及大乘兩大宗派─唯識和中觀宗的止觀修習異同,於凸顯中觀思想之餘,並明示中觀宗止觀雙運的正確行法。
|
目次 | 第一章、入中論善顯密意疏略說 一、進入《中論》的方式 二、略說中觀宗的道次第 三、造《入中論》的方式和回向 第二章、大悲心 一、大悲心是菩薩的正因 二、大悲心是其餘二因的根本 三、緣有情大悲 四、緣法大悲和無緣大悲 第三章、略說異生地和十地未w 一、略說異生地 二、十地體性總建立 三、略說初地至七地未w 四、略說三淨地未w 第四章、詳說十地 一、第一極喜地 二、第二離垢地 三、第三發光地 四、第四焰慧地 五、第五難勝地 六、第六現前地 七、第七遠行地 八、第八不動地 九、第九善慧地 十、第十法雲地 第五章、佛果 一、初成正覺的方式 二、法身中的「自性身」 三、受用身 四、智慧法身:十力未w 五、變化身:最勝化身 六、結歸大悲心 附錄(一)、破唯識 一、不釵菮坁怳ㄥ楹p阿賴耶等 二、從已滅業生果的譬喻 三、釋妨難 四、破離外境識有自性 五、破依他起的能立:自證 六、唯心的「唯」字非破外境
附錄(二)、中觀宗的修習止觀 一、止觀自性 二、學止法 三、學觀法 四、止觀雙運 五、攝道總義
[自序] 西藏佛學的一個特色是深入剖析中觀的正見,發掘佛法義理的難處,闡明諸法無我的奧義,結合菩薩利生的行願,此中又以《入中論》的探究最為出色,此論含攝中觀宗的甚深見和廣大行二大部分,也就是智慧和慈悲二大部分。本書便是以宗喀巴大師的名著《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作為「西藏中觀學」廣大行的主軸,並作為《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延伸發揮。 《入中論》中廣大行的特色是以大悲心貫穿整個成佛之道,從異生地、十地(第一極喜地、第二離垢地、第三發光地、第四焰慧地、第五難勝地、第六現前地、第七遠行地、第八不動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到佛果,處處展現大悲心,這也是西藏佛學的精神所在,從宗喀巴大師早期(31歲)的《現觀莊嚴論金鬘疏》,經由中期(46歲)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到晚期(62歲)的《入中論善顯密意疏》,都可看出這種廣度眾生的悲願。 本書一方面參考法尊法師的《入中論善顯密意疏》漢譯本(1942年初譯),一方面針對「廣大行」這一主題,配合藏文原文作初步的校定,同時略加說明,並將複雜的科判簡化成一些扼要的章節,便於現代人的嬝炕C此中共有五章,依據菩薩道的次第呈現出來,便於教學和掌握要義,最後的附錄是破唯識和中觀宗的修習止觀,用以回歸中觀思想,並達成中觀宗的止觀雙運。 回憶西元1975年8月起,有緣從福德法幢上師(1914 - 1997)修學西藏寧瑪派教法,11月起又從君庇亟美喇嘛(歐陽無畏教授,1913 - 1991)處,依次學習藏文的《因明啟蒙》、《宗義》、《現觀莊嚴論金鬘疏》、《入中論善顯密意疏》、《釋量論》等格魯派要典,前後共十六年,受益實深。今日一方面溫故知新,由《因明》而《入中》,一方面整理《善顯密意疏》的要義,編成《西藏中觀學》,用以報師恩於萬一。 願正法久住! 林崇安 |
ISBN | 9789574471294 |
ヒット数 | 812 |
作成日 | 2007.12.20 |
更新日期 | 2011.11.09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