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淺探佛經翻譯對文學用語的影響 -- 從王維的佛理詩看佛教對文學的浸潤 |
|
|
|
著者 |
羅文玲
|
掲載誌 |
普門學報=Universal Gate Buddhist Journal
|
巻号 | n.44 |
出版年月日 | 2008.03.01 |
ページ | 429 - 444 |
出版者 |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Fo Guang Shan Foundation for Buddhist Culture & Education |
出版サイト |
https://www.fgs.org.tw/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明道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
抄録 | 佛教在中國的流傳以及其影響力的擴大,一方面靠僧團的傳教,另ㄧ方面必須藉由佛經的傳譯以及流通。中國的文學以及文人接受佛教的浸染,與佛經的翻譯與傳播關係更適切。漢魏以後,佛教廣泛而深入進入文人的生活中,文人研習佛典漸成風氣。對於中國這般具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和高度文化的知識階層者而言,佛經的義理、恢弘的想像力以及文學表現,較僧侶的宗教宣傳更有吸引力,因此佛典對於中國文人的影響是相當深遠的。佛經是佛教傳法的文字,佛陀的教法以及佛陀的形象,主要是依靠這些佛經流傳下來,而佛經的價值似乎又遠遠超越宗教的宣傳。原因在於在數量龐大的佛經中,除了教義宣傳,還包含關於社會、歷史、法律、哲學、倫理學、心理學、美學以及文學與語言學等許多領域廣闊而有價值的內容。就其有關於文學的內容而言,許多佛經的語言及表現手法都是富於文學性的,有一部分佛經包含古代印度的民間文學創作,還有一部分的佛經本身就是文學創作,所以當這些佛經翻譯成中文時,就賦予「佛經翻譯文學」的概念。中國古代詩歌,內容廣博且歷史悠久,期間包含經久不衰的大量佛理詩,以及引用佛語的詩歌。佛理詩自魏晉時代開始在中國萌芽吐包,據《廣弘明集‧統歸篇》所載佛詩看,有釋支遁〈四月八日讚佛詩〉等21首,釋慧遠〈念佛三昧詩〉,晉‧王齊之〈念佛三昧詩〉等4首,齊‧王融〈法樂辭〉12章,梁‧昭明太子〈開善寺法會詩〉,梁‧簡文帝〈望同泰寺浮圖詩〉等10首,還有劉孝綽、梁武帝、王筠、梁元帝、謝靈運、沈約等30餘人的詩。這些詩大多是關於讚佛、詠懷、佛教儀式以及遊山寺的五言古詩,這些作品是以同佛教有關的材料為題的文學作品。於佛理有關的詩歌到了唐代進入黃金時期,唐代有大批心向佛門,或是或隱的撰寫與佛理有關的詩人,如孟浩然、王維、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等。其中王維寫的作品數量相當多且其對佛理的理解尤為深厚。有的以佛理入詩談佛說禪,有的融山水於佛,禪趣無窮,在佛教與文學的關係議題值得深入討論。 |
ISSN | 1609476X (P) |
ヒット数 | 757 |
作成日 | 2009.03.26 |
更新日期 | 2018.03.16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