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緣分‧功德‧共同體 -- 佛教信仰的私人性與社會性 |
|
|
|
著者 |
李向平
|
出版年月日 | 2009.04.20 |
資料の種類 | 網路資料=Internet Resrouc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取自於http://www.fjnet.com/typly/lxp/200904/t20090420_117591.htm |
抄録 | 中國人很少以直接面對的方式,來討論自己的信仰問題。然而,中國人的信仰問題自1980年代中國社會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得到了前所沒有的關注,並且日益顯得重要。一個時代的變遷,中國人的精神信仰要有一個新的挂搭之地!人有沒有靈魂?人的精神關懷問題如何處理?中國人的信仰問題常常會在社會發生巨大變遷時,自然不期然地凸現出來。如果把信仰問題放在宗教學或宗教社會學里面來考慮的話,信仰和我們的人格發展,跟我們的精神關懷,跟我們的社會建設,無不緊密相關。1980年,以潘曉筆名而問世于《中國青年》的那篇文章,《人生的道路為什麼越走越窄?》,其中提出了“人活著有什麼意義?”的問題,用現在的話來說,實際上就是一個“信仰危機”及其信仰重建的問題。就佛教與社會建設的關系而言,佛教如何參與社會建設、或者以什麼樣的信仰方式進入社會建設的過程,自然涉及到一個佛教信仰者的身份建構及其在社會認同、國家認同之間,尋找一個彼此能夠整合的認同路徑問題。 |
目次 | 一.佛教信仰的倫理與規範特征 二.基於果報關系的功德信仰現像 三.人佛關系的私人化現像 四.佛教信仰的社會性 五.功德共修與信仰共同體的建構 六.佛教公民及其信仰的可能 |
ヒット数 | 575 |
作成日 | 2009.07.20 |
更新日期 | 2015.06.10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