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著者 |
賴鵬舉
|
出版年月日 | 2009.08 |
ページ | 343 |
出版者 | 文物出版社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wenwu.com/
|
出版地 | 北京, 中國 [Beijing, China] |
資料の種類 | 書籍=Book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抄録 | 本書是目前為止對敦煌石窟造像思想進行集中研究的唯一專著。全書除緒論外,共分為九章,主要內容包括:北涼三窟承襲炳靈寺的造像思想,莫高窟在為“千佛”造像尋找主尊,北朝合“淨土”與“千佛”造像形成中心柱窟,初盛唐莫高窟主尊“盧舍那”性格的形成,盛唐“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的出現與中唐中印密法的進入,晚唐五代華嚴主尊對胎、金兩界密法的含攝等。
北涼三窟の炳霊寺踏襲の造像思想、北周隋代の“十方三世”思想の検討と“盧舎那仏”造像の導入、盛唐“仏頂尊勝陀羅尼経変”の出現と中唐中印密法の進入、莫高窟戒壇の造像思想などを論述。
|
目次 | 緒論 以佛教南北兩傳的視野來研究敦煌石窟 第一章 敦煌石窟的研究須延伸至中亞石窟 一 西北印“彌勒菩薩”在中亞石窟的大小乘異化及其對莫高窟的影響 二 4世紀克孜爾175窟“慈悲觀”與5世紀河西“淨土觀”造像間的轉變 三 5世紀以來北傳地區“法界人中像”與《十住經》“法雲地” 四 北朝中亞“盧舍那”造像的傳入中國 五 北涼吐峪溝石窟44窟已知北傳最早的密法壇場 第二章 北涼三窟承襲炳靈寺的造像思想 一 4世紀河西炳靈寺銜接西北印、阿富汗的大乘開展 二 莫高窟268窟已具早期彌勒淨土經典的內涵 三 莫高窟272窟採用炳靈寺的“千佛”及背光“淨土”造像 四 莫高窟275窟的彌勒菩薩“兜率淨土”造像 第三章 莫高窟在為“千佛”造像尋找主尊 一 莫高窟259窟以“並坐二佛”為主尊的“千佛”造像 二 莫高窟北朝中心柱窟西壁的“白衣佛” 三 北魏雲岡“曇曜五窟”的“千佛衣”主尊 第四章 北朝合“淨土”與“千佛”造像形成中心柱窟 一 形成莫高窟“中心柱”的因素及其消失 二 莫高窟北魏中心柱窟中心柱造像的來源及其所帶動的改變 第五章 北周隋代對“十方三世”思想的檢討與“盧舍那佛”造像的引入 一 北周428窟對莫高窟“千佛”造像主尊的重新檢討及“佛衣畫”造像的引入 二 隋代莫高窟對“十方三世佛”造像的重新詮釋 三 隋代莫高窟以經變取代北朝的“千佛”“淨土”造像 第六章 初盛唐莫高窟主尊“盧舍那”性格的形成 一 唐代莫高窟的多重“盧舍那”結構與“中心壇場”的形成 二 唐代敦煌以“華嚴思想”為中心的北傳“類曼陀羅”造像 三 初唐法門寺八重舍利寶函華嚴“盧舍那佛”造像 第七章 盛唐“佛頂尊勝陀羅尼經變”的出現與中唐中印密法的進入 一 盛唐以後莫高窟的引入中印密教及唯識係經變 二 盛唐善無畏胎藏界“圓月觀”為中印“真常”一系禪法 三 盛唐莫高窟148窟對早期中印密法造像的組織 四 中唐莫高窟“天王堂”和“尊勝佛頂”曼陀羅 五 中唐榆林窟25窟密法“毘盧遮那”與佛頂尊勝系造像的形成 第八章 晚唐五代華嚴主尊對胎、金兩界密法的含攝 一 晚唐莫高窟14窟華嚴“盧舍那”對南北傳密法的含攝 二 五代宋莫高窟塔堂造像華嚴思想對南傳密法的含攝 三 五代榆林窟20窟為25窟“華嚴”造像的曼陀羅化 第九章 莫高窟戒壇的造像思想 一 莫高窟西魏285窟“比丘戒壇”的造像思想 二 莫高窟晚唐196窟的“比丘戒壇”造像 三 五代榆林窟32窟的大乘菩薩戒壇與密法 英文目錄及提要 後記 |
ISBN | 9787501026838 (平) |
ヒット数 | 1114 |
作成日 | 2010.01.25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