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佛學的儒學化與儒學的佛學化 -- 以《壇經》,《復性書》為例 |
|
|
|
著者 |
賴永海
|
掲載誌 |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 (中輯)
|
出版年月日 | 1995.07 |
ページ | 499 - 509 |
出版者 |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研究委員會 |
資料の種類 | 會議論文=Proceeding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キーワード | 禪宗=Zazen Buddhism=Zen Buddhism=Son Buddhism=Chan Buddhism; 惠能=慧能=Hui Neng; 法華宗=天台宗=Tendaishu=Tien-tai Buddhism; 佛學研究=佛教學=Buddhist Studies=Buddhology; 佛教; 佛性=Buddhahood=Buddha-gotra=Buddha Nature=Buddha-dhatu; 佛; 印度佛教=Indian Buddhism; 本體論=Ontology; 六祖壇經=壇經=The Sixth Patriarch's Sutra=Manda-sutra; 中國佛教=Chinese Buddhism |
抄録 | 佛教自傳入中國後,受中國社會歷史條件和思想文 化背景的影響,逐步走中國化的道路. 佛教的中國化,就 思想理論說,最突出的表現為佛學的儒學化,而佛學的儒 學化,又以佛教學說的人性化,心性化為表徵. 隋唐二代 的中國佛教,特別是隋唐後作為中國佛教代表的禪宗, 人性和心性既是佛性的代名詞,又是整個佛學理論的出發 點和落足點,故,「反觀心源」,「明心見性」成超 凡入聖,證成佛果的根本法門.
如果說,隋唐佛教的心性化是以天台宗把「實想」歸 結于「一念心」啟其端,那麼,慧能的《壇經》則把佛教 的心性化,人性化推到一個新歷史階段.
《壇經》在思想理論方面的的最大特點,是用儒家的 心性,人性學說去理解,詮釋傳統佛教的佛性理論,把印 度佛教作為抽象本體的「真如」,「實相」,「佛性」, 落實到具體的「心性」,「人性」上. 這轉變之富有「 革命性」--至於東傳的印度佛教,自「六祖革命」後, 就完全變成了中國的佛教--或準確點說,變成了一種「 儒學化了的佛教」.
正如各種文化間的關係往往是「雙向的」,「互動 的」一樣,傳統儒學對佛教的影響也不是單向的. 當佛 教在中國站穩了腳跟並逐漸發展成一股與傳統的儒,道 鼎足而三的思想潮流和社會力量後,它又反過來對中國 傳統的思想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 從中國古代思想發展史 的角度說,佛教本體論的思維方法,對中國傳統儒學產生 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在佛教思維方法的影響下,「宋明新 儒家」一改傳統儒家「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和「修心養 性」的修養方法,易之以「心性本體」的思維模式和「發 明本心」的修養方法.
宋明「新儒學」不論程朱之「理」,抑或陸王之「心 」,都具明顯的「本體」性質,其修養方法又都以「明 心反本」為極致. 從儒家思想發展史的角度看,「新儒學 」之思維模式和修養方法均源自唐代李翱之《復性書》, 但深入考察李翱的《復性書》,人們又可以發現,《復性 書》乃是深受佛教思維方法影響的產物.
從表面上看,《復性書》所據多為儒典,所語亦多屬 儒言,其目的也似在恢復儒家道統,但就思維方法而論, 其以「誠」為本體的思維模式和以「弗思弗慮」為「復性 之方」的修養方法,卻來自佛教. 在儒家思想發展史上, 儒家思想的佛學化實乃肇端于李翱的《復性書》. |
ヒット数 | 615 |
作成日 | 1998.07.22
|
更新日期 | 2011.06.22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