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超越智慧的完成」之研究 -- 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為中心 |
|
|
|
著者 |
葉阿月
|
掲載誌 |
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Bulletin of the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
巻号 | n.30 |
出版年月日 | 1981.12 |
ページ | 91 - 145 |
出版者 | 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press.ntu.edu.tw/index.asp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ノート | 原刊名「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出版至第52期(民89年6月)止,自第53期(民89年11月)起,改為「臺大文史哲學報=Humanitas Taiwanica」 |
キーワード | 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 空性; 三無性; 般若經; 唯識中道論 |
抄録 | 大乘佛教的最高理想目標是救濟眾生與淨化國土,而此目標,可謂起源於般若經的般若波羅多思想.《般若心經》是《大般若經》的精要經典,因此本論文選用此《心經》中最有名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梵文三段文與漢譯二段文為中心,來探究般若波羅蜜多有關的空性的特質與理論,及其實踐的要素與目標等等。而「般若波羅蜜多」的意譯,筆者特別把它譯為「超越智慧的完成」。 Prajna,不但對治煩惱的無分別智,也是後得智的根本智。尤其後得智的智 (jnana),不但與 prajna 同樣以空性為特質,又在世間上為救濟眾生與淨化國土的事業,卻是比後者更有優越的妙用。如此兩者密切的關係才能使般若波羅蜜多擁有「超越智慧的完成」的意義。而無論是六度或十度的實踐,須有兩者的有意義的妙用,方能實現救濟眾生與淨化國土的目標。如此則稱為「超越智慧的完成」的實踐。
|
ISSN | 10152687 (P) |
ヒット数 | 928 |
作成日 | 1998.07.22 |
更新日期 | 2017.08.17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