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著者 |
霍韜晦
|
掲載誌 |
鵝湖月刊=Legein Monthly
|
巻号 | n.91 |
出版年月日 | 1983.01 |
ページ | 28 - 38 |
出版者 | 鵝湖月刊社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oehu.org.tw/Oehu.htm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期刊論文=Journal Article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キーワード | 中國佛教=Chinese Buddhism; 三論宗 |
抄録 | 三論宗、天台宗的成就,大體說來,是沿印度般若、中觀的道路,呈顯絕對,然後依於其對絕對的了解,開出教法上的圓融理論與觀法上的圓融理論。對於前者來說,三論宗是運用上的圓融,對一切教法能夠全破全收;天台宗是表達上的圓融,要求全說真實,以一種綜合辯證式的語言:即空即假即中,來導入不思議境。因此天台宗對一切教法亦能全破全收,但不是三論宗的那種雙遣對破、互相抵消的形式,而是立體的豎起,處處以空假中來貫通,作上下交遍的表達。其次再從觀法上說,三論宗是盡遣所有對立,證入相遣中道,唯一實相;天台宗則同時雙觀法性與無明,把一切存在、一切對立同時置於此圓觀之下,於是可以不斷煩惱而入涅槃,即「不斷斷」,或「即九界而成佛」,入圓位,證圓果。比較起來,天台宗是更進了一步。三論宗把一切消歸絕對,它雖然可以平視各種教法而使之並存,但祇是出於運用觀點,或效用觀點,教法自身並無究竟意義,最後仍歸息滅。天台宗則籠罩一切教相、開顯一切教相,使一切教相都能直通於究竟義,於是可以說徹底的相即,這是依於其存有論上的前提而開出的。從其前提上說,可以說是一種絕對籠罩的存有論,把客觀存在的意義開展至極。但是,無論三論宗或天台宗,由於他們的入路一開始就是向外照射,因此雖能舉盡客觀存在的領域,卻未能正視主體,主體在他們眼中,亦祇是客觀存在上的一點,所以天台宗雖已提出「一念心」問題,但正如上文所說,此一念心並非活動根源,亦非現象根源,人生的因果關係、善惡行為、價值取向都不能通過這一念心而得到交代,所以心的意義不能彰顯出來,心的性質亦全部超化。換言之,天台宗人把心向外推出,成為圓觀對象,這樣,即無異自化其主體為客體,最後雖能獲得客體存在的理法,卻未能建立主體的能動性;人亦祇能沉醉於對此存在理法的觀照中,而不能更有所決定,以自振其實踐,自開其價值之源。後世天台宗人提出理具、體具、性具,來代替心具,即充分說明了這一思路的發展。所以我們可以說天台宗人對於主體的意義是重視不足的。其實,天台宗人說圓觀,若加反省,即可發見能作此圓觀的心靈的存在,它必然超臨於其所觀之對象之上,而與客觀的存在不在同一層次(一如現代西方哲學之現象論者,使用括弧把客觀存在先行括住),由此即可以重新安立主體,確認主體的超越性,以照明客觀世界。
|
目次 | 三、中國佛教的圓融之路 28 3.主觀境界的入路 : 起信論、華嚴宗、禪宗 28 四、結語 36
|
ISSN | 18133738 (P) |
ヒット数 | 651 |
作成日 | 1998.07.22 |
更新日期 | 2020.02.04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