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者 |
李開濟
|
出版年月日 | 1984.05 |
出版者 | 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 |
出版地 | 臺北縣, 臺灣 [Taipei hsien,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修士 |
学校 | 輔仁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哲學系 |
指導教官 | 李振英 |
卒業年 | 74 |
キーワード | 緣起=十二因緣=Pratityasamutpada; 緣起=pratitya-samutpada=conditions=paticca-samuppada; 緣起=paticca-samuppada=pratitya-samutpada=conditions; 想蘊; 梵行=Pure living=Noble action; 般若波羅密多=般若=Prajnaparamita=Prajna=Perfection of Wisdom; 波羅蜜多=paramita; 佛; 行蘊; 尼陀那=因緣=Nidana; 四諦=四聖諦=cattari ariyasaccani=The Four Noble Truths; 心經=Heart Sutra; 五陰=五聚=五蘊=五取蘊=Panca-skandha=Panca khandha; 中觀 |
目次 | 一. 心經異譯名稱 二. 心經譯文 三. 引言 (一) 心經譯本的來源 (二) 譯者介紹 (三) 心經重點 四. 序論 五. 本論 (一) 瞭解心經的雙重困難 1. 文字障礙 2. 方法隔閡 (二) 法相析義 1. 波羅蜜多 2. 般若 (1)般若體義 (2)般若與波羅蜜的關係 3. 心 4. 五蘊 5. 六根與六塵 6. 十八界 7. 四諦與十二因緣 8. 空 (三) 人類的身心狀況 (四) 觀空法 1. 十八空與二十空的對照 2. 觀空法分類 3. 心經中觀空法的重要性 (五) 色空四句的層次變化 1. 句型代換的可變性 2. 不異與即是的蘊涵 3. 抽離與落實的過程 (六) 空與無的比較 1. 問題緣起 2. 老莊之無 3. 佛學中空與無不同義 (七) 五蘊空的處理 1. 想蘊行蘊是空的關鍵 2. 常態五蘊和散亂五蘊 3. 蘊與識的辨析 4. 平衡與化解 (八) 法空相的完成 (九) 心經隱然含有相應梵行的精神 六. 結論
|
ヒット数 | 373 |
作成日 | 1998.07.22
|
更新日期 | 2015.08.19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