サイトマップ本館について諮問委員会お問い合わせ資料提供著作権について当サイトの内容を引用するホームページへ        

書目仏学著者データベース当サイト内
検索システム全文コレクションデジタル仏経言語レッスンリンク
 


加えサービス
書誌管理
書き出し
六朝神滅不滅論與佛教輪迴主體之研究
著者 李幸玲
出版年月日1994.07
ページ230
出版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の種類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言語中文=Chinese
学位修士
学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学部・学科名國文研究所
指導教官高柏園
卒業年83
キーワード神滅不滅論; 輪迴=轉世=Reincarnation=Rebirth=Samsara
目次一. 緒論
(一) 問題意識之形成及研究題目之說明
1. 問題意識之形成
2. 研究範圍之確定
(1)前輩學者之研究成果
(2)研究範圍
3. 釋「輪迴主體」
(二) 研究方法與進路
1. 研究方法
2. 研究進路
(三) 使用材料之說明
1. 經論,經序
2. 正史,僧傳
3. 詩文,畫論
4. 近人之研究
二. 「神」與輪迴主體
(一) 「神」字意涵與輪迴主體之關係
1. 中國傳統「神,氣,魂,魄」的觀念
(1)「魂」,「鬼」
(2)「魂魄」
(3)魂氣
(4)鬼神
(5)心
2. 中國傳統思想中對形神關係的看法
(1)相和而生
(2)神居形宅
(3)更生循環
(4)形具神生
3. 佛教兩種立場下所論的「神」
(1)由受報立場而論的「神」
(2)由成佛立場而論的「神」
(二) 佛教輪迴主體觀之源流
1. 印度佛陀時期之輪迥主體觀
2. 印度部派時期之輪迴主體觀
(1)犢子部「非即蘊非離蘊補特伽羅」
(2)說一切有部「世俗 (假名) 補特伽
羅」
(3)經量部 (說轉部) 「勝義補特伽羅」
(4)化地部「齊首補特伽羅」 (窮生死
蘊)
(5)大眾部「根本識」
(6)南傳上座部「有分識」
3. 中國六朝時期之輪迴主體觀
(三) 佛教輪迴思想對六朝佛教思想之影響
1. 六朝時期佛教重鎮
2. 毗曇論典之譯介
3. 佛教經典與輪迴思想之傳佈
三. 神滅與不滅之理論根據及其檢討
(一) 神滅成立之理論根據
1. 形神根源及義界
(1)形神一元
(2)精粗一氣
(3)形神二元
2. 形神關係
(1)形神相資
(2)形神相即
(3)體一名殊
(4)形質神用
3. 批評
(1)神滅
(2)神滅論者的困難
(二) 神不滅成立之論理根據
1. 形神根源及義界
(1)形神二元
(2)法身為神
(3)業力輪迴
(4)神識慮也
(5)四大為形
2. 形神關係
(1)形神相資
(2)合而為用
(3)神居形宅
(4)識感成形
3. 批評
(1)神不滅
(2)思與業
(3)神不滅理論困難
(三) 各家所引用譬喻之檢討
1. 類比推論有效性之檢討
2. 論爭所引用譬喻之檢討
(1)薪 (燭) 火之喻
(2)刃 (刀) 利之喻
(3)種實之喻
(4)本末之喻
(5)蛩駏之喻
(6)夢喻
3. 小結
四. 輪迴主體對時空之建構
(一) 輪迴主體的性質
1. 輪迴主體與時空的關係
(1)空間
(2)時間
2. 輪迴主體的相續
3. 輪迴主體的同一性
(二) 中有說
1. 五蘊所成之主體
2. 中有與時空
3. 中有說之檢討
(三) 補特伽羅說
1. 勝義之和合假我
2. 補特伽羅與時空
3. 補特伽羅說之檢討
(四) 阿賴耶識說
1. 念念相續之識體
2. 阿賴耶識與時空
3. 唯識理論之檢討
五. 結論
(一) 總結
1. 神滅不滅
2. 輪迴主體建構時空觀
3. 輪迴主體的相續與同一性問題
(二) 本文之回顧與前瞻
ヒット数556
作成日1998.07.22
更新日期2015.08.21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注意:

この先は にアクセス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す。このデータベースが提供する全文が有料の場合は、表示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のでご了承ください。

修正のご指摘

下のフォームで修正していただきます。正しい情報を入れた後、下の送信ボタンを押してください。
(管理人がご意見にすぐ対応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シリアル番号
263278

検索履歴
フィールドコードに関するご説明
検索条件ブラウ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