サイトマップ本館について諮問委員会お問い合わせ資料提供著作権について当サイトの内容を引用するホームページへ        

書目仏学著者データベース当サイト内
検索システム全文コレクションデジタル仏経言語レッスンリンク
 


加えサービス
書誌管理
書き出し
佛陀與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較
著者 陳柏達
出版年月日1974
出版者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出版地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資料の種類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言語中文=Chinese
学位修士
学校國立政治大學
学部・学科名教育研究所
キーワード禪定=Concentration=Dhyana; 福報=福田=功德=Virtue=Merit; 道諦; 滅諦; 集諦; 無明=avijja=avidya; 無我=Anatman; 苦諦; 苦; 研究方法; 持戒; 佛陀=Gautama Buddha; 佛性=Buddhahood=Buddha-gotra=Buddha Nature=Buddha-dhatu; 佛; 如來藏=Tathagata-garbha=Tathagatagarbha; 生死=life and death=rebirth and redeath=birth and death=Samsqra; 正念=覺知=Mindfulness=Awareness; 正見=Right View; 尼陀那=因緣=Nidana; 四諦=四聖諦=cattari ariyasaccani=The Four Noble Truths; 六度=六波羅蜜=The Six Perfections; 不空=Amogha-vajra; 尸羅=戒=command=Precept=sila=morality=rule=discipline=prohibition; 三學; 八聖道=八正道=八支正道=八聖道分=The Noble Eightfold Path=aryamarga=ariya-atthangika-magga
目次一. 引言
(一)問題的產生
(二)假設
(三)研究本文的目的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二. 教育目標的比較研究
(一)佛陀對教育目標的看法
1. 人類最偉大的潛能--如來藏 (佛性)
2. 佛性的特徵
(1)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2) 一切佛性非因緣合和而生,平等不壞
,不生不滅
(3) 眾生佛性本來清淨,虛寂,明覺,圓
滿
(4) 佛性無所不在,無分別相,具足一切
妙智,能顯現無量功德
(5) 佛性不受時間的限制
(6) 佛性不受空間的限制
(7) 佛性是我們與天地萬物所同具的本體
(8) 佛性具空不空 (真空妙有)
(9) 佛性非言語名相所能形容:非有非無
,非一非異
(10)佛性能表現真正的常,樂,我,淨,
真,實,善
(11)佛性甚深奧,非思惟所能察覺了知,
必經修證始可明白
(12)佛性與有漏的無明習氣相合而顯現各
種現象; 與無漏法相應而成就妙德智

(13)只因眾生無明,妄起諸見,迷卻本心
; 若破埶與無明,佛性即顯現
(14)佛性本無我無相,不可執著於佛性
3. 明心見性的重要
4. 佛陀教育的長期短期和消極積極的目標
(二)孔子對教育目標的看法
1. 孔子的「性」和佛陀的「如來藏」
2.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3. 孔子的教育目標
三. 教育精神的比較研究
(一)有教無類
(二)誨人不倦
(三)學而不厭
四. 教育的功能與限度的比較研究
五. 教育方法的比較研究
(一)因材施教法
(二)因地施教法
(三)因時施教法
(四)因事施教法
(五)練習教學法
(六)觀察教學法
(七)演講教學法
(八)啟發教學法
(九)反詰教學法
(十)比喻教學法
(十一)發表教學法
(十二)舉隅教學法
(十三)問答教學法
(十四)比較教學法
(十五)剌激教學法
(十六)歸納和演繹教學法
(十七)研討教學法
(十八)思考教學法
(十九)社會化教學法
(二十)反省教學法
(廿一)自學輔導法
(廿二)鼓勵教學法
(廿三)申誡教學法
(廿四)欣賞教學法
六. 教育出發點的比較研究
七. 教育原理的比較研究
(一)適應個性原理
(二)身教和潛移默化原理 (人格感化)
(三)自動原理 (從行動中學習)
(四)知行合一原理
(五)思學並重原理
(六)符合心理原則
1. 準備原則
2. 適應心理背景原則
3. 社會化原則
4. 及時施教原則
(七)興趣原理
(八)激發意志原理
(九)同時學習原理
(十)類化原理 (循循善誘)
八. 教育科目與教材內容的比較研究
(一)孔子的教育科目與教材內容
1. 德行
(1) 仁,(2)孝,(3)忠,(4)恕,(5)信,
(6) 勇,(7)智,(8)義,(9)誠,(10)中庸
2. 政事
(1) 治國,(2)齊家與胎教
3. 語言
4. 文學 (六經與六藝)
(二)佛陀的教育科目和教材內容
1. 戒定慧三學 (教育科目)
(1) 戒學:佛陀立戒的真諦; 持戒的重要
性; 戒學的種類和差別
(2) 定學:定學的重要性; 禪定的種類;
定學的六種差別
(3) 慧學:慧學的意義與重要性; 無漏智
慧的特徵
2. 八正道,六度與三學的關係
3. 佛陀對生死與苦惱問題的看法
(1) 執著的種類
(2) 斷除執著與無明的方法
4. 四聖諦 (基本教材)
(1) 四聖諦的意義
(2) 四聖諦的重要
(3) 四聖諦的內容
甲,苦諦:苦的真相
乙,集諦:苦的起源或原因
丙,滅諦:苦是可息止的及息止苦後的真相
丁,道諦:息滅苦的方法和途徑
5. 八正道
(1) 正見:正當的認識
(2) 正思:正當的比較研究
(3) 正語:正當的語言
(4) 正業:正當的行為
(5) 正命:正當的職業
(6) 正勤:正當的努力
(7) 正念:正當的憶念
(8) 正當的禪定
6. 六度 (教材內容)
(1) 六度的意義和重要性
(2) 六度的功能
(3) 六度的互攝性
(4) 六度的修法
(5) 六度的詳細內容和具體方法
九. 結語
(一)佛陀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某些方面有相通的
地方; 而在另一些方面,佛陀的教育思想則
遠比孔子更為高尚與合理
(二)佛陀的教育思想比孔子的教育思想具更大
的包容性和完整性
ヒット数557
作成日1998.07.22
更新日期2015.08.21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注意:

この先は にアクセスすることになります。このデータベースが提供する全文が有料の場合は、表示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せんのでご了承ください。

修正のご指摘

下のフォームで修正していただきます。正しい情報を入れた後、下の送信ボタンを押してください。
(管理人がご意見にすぐ対応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シリアル番号
263314

検索履歴
フィールドコードに関するご説明
検索条件ブラウ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