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韓柳文學與佛教關係之研究=The Studies of Literature and Buddhism between Han, Ya, Liu, Tsung-yuan |
|
|
|
著者 |
林伯謙 (著)=Lin, Po-chien (au.)
|
出版年月日 | 1993.05 |
出版者 | 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Soochow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
出版サイト |
http://www.scu.edu.tw/chinese/
|
出版地 | 臺北市, 臺灣 [Taipei shih, Taiwan] |
資料の種類 | 博碩士論文=Thesis and Dissertation |
言語 | 中文=Chinese |
学位 | 博士 |
学校 | 東吳大學 |
学部・学科名 | 中國文學研究所 |
指導教官 | 潘重規=Pan, Chung-kwei |
卒業年 | 81 |
キーワード | 韓愈=Han, Ya; 柳宗元=Lin, Tsung-yuan; 佛教文學=Buddhist Literature |
抄録 | 貞元,元和之世,昌黎韓愈以雄文奧學,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語,或譏之絕足奔放,磔裂章句,隳廢音韻; 或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顧其勁氣正聲,驅馳橫騖,沛乎浩然,卒澤於道德仁義,使後學秉筆,嚮風景從,其超卓群流,獨高邃古,豈非偉岸倍常? 當是時也,昌黎目中,則僅一柳子厚耳,故願推避以翰墨,且謂其文雄深雅健,如司馬子長. 試觀柳作,密緻精裁,詞約味長,端而曼,苦而腴,佶然以生,然以清,其鼓行乘空,信有以跨躒今古,與昌黎抗席競爽. 而自宋代以來,閭丘鑄即盛言子厚熟讀釋書,故下筆多佛化之跡; 近時學者更依志磐佛祖統紀,謂子厚系出天台. 若昌黎闢佛愛僧,既遭道學家笑稱本體工夫有缺,宜與平生素蓄者相違,及陳寅恪撰論韓愈一文,以為昌黎排佛,其思想體系與文學創作,仍深得佛教啟迪,於是台,港,大陸等地學者,續有專論,暢宣己見. 原夫像法東來,迄至隋唐,行者或紹竺乾遺緒,或依自證法門,高樹教幢,開立新宗,大乘之業,復隆於茲土,如其默化潛移文苑時雄否,實多有可言,伯謙自民國六十七年負笈北來,從閔師孝吉學古文辭,課餘暇日,偶涉佛藏,初猶茫昧未審絲毫影響,進以對境逢緣,翻悟會心處不遠,而既慕味無已,故願就韓,柳文學與佛教關係,申述明白. 茲編四十一萬餘言,計分十章. 第一章概說佛教之開展,三教之激蕩,與韓,柳闢佛好佛之殊. 第二章則縷析經,律,論三藏,因譯事嚴謹,譯日久長,兼多詞宗秀士綴文潤彩,遂有不期與文學契會,而易為人所取資處. 第三章故逐節分述佛教影響唐代散文,詩詞,傳奇與俗講變文等體類,藉以為後來各章之基. 第四章始更考敘韓,柳生平,凡其家世,交遊,薰移影響二人對佛教之觀感,皆詳予論列. 第五章綜說韓,柳思想與佛教交涉者,在韓為道統論,性命論與排佛論; 於柳則為中道思想,天人思想及統合儒釋之思想. 六. 八兩章,各依韓,柳著作,詳實探究其與佛教人物,儀規,義學之關係,進而昭顯二人佛學素養. 第七. 第九 章則當闡幽發微之餘,以跡響難尋,宜更深入研討,或必歸納分析,始見其與佛教異曲同工,乃至相反相成,迥殊旨趣者,遂各立三節,詳作敘論,不標新競奇以為高,不因循附和以從眾,同者明其所同,異者析其所異,庶幾允當人心. 第十章總括教界與文士,排佛及好佛者對韓,柳之品評,以與本論文酌較,而更將前章研究成果,併為六項,用收提綱挈領之功.
|
目次 | 一. 緒論 二. 漢譯佛典之文學性 1. 譯經文質之辯 2. 經藏之文學性 3. 律藏之文學性 4. 論藏之文學性 5. 結語 三. 佛教與唐代文學關係述要 (一) 散文與佛教 (二) 詩詞與佛教 (三) 傳奇與佛教 (四) 俗講變文與佛教 四. 韓,柳之生平與佛教 (一) 韓愈 1. 讀書求仕,顛沛蹇困 (一--二十八藏) 2. 宦海沈浮,奠立統緒 (二十九--三十八 歲) 3. 闢佛一貫,守道以終 (三十九--五十七 歲) (二) 柳宗元 1. 幼好佛道,早播嘉名 (一--三十三歲) 2. 竄謫永州,究悉佛理 (三十三--四十三 歲) 3. 出剌柳州,澤惠一方 (四十四--四十七 歲) 五. 韓,柳之思想與佛教 (一) 韓愈 1. 道統論 2. 性命論 3. 排佛論 (二) 柳宗元 1. 中道思想 2. 天人思想 3. 統合儒釋 六. 韓愈之著作與佛教 (上) (一) 原道 (二) 原性 (三) 原鬼 (附:柳州羅池廟碑) (四) 論佛骨表 (附:潮州剌史謝上表) (五) 與大顛師書 (附:與孟尚書書) (六) 送浮屠文暢師序,送浮屠令縱西游序 (七) 送高閑上人序 (八) 弔武侍御所畫佛文,唐故贈絳州剌史馬府 君行狀 (九) 送僧澄觀 (十) 送惠師,送靈師 (十一) 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 (附:山石, 遊青龍寺贈崔大補闕) (十二) 別盈上人 (十三) 和歸工部送僧約,廣宣上人頻見過 (十四) 南山 (十五) 送文暢師北遊 (十六) 嘲鼾睡 (二首) (十七) 送無本師歸范陽,聽穎師彈琴 (十八) 左遷至藍關示姪孫湘 (十九) 題秀禪師房 七. 韓愈之著作與佛教 (下) (一) 文學理論與佛法行持 (二) 詩文創作與佛典體製 (三) 贈僧徒詩文綜論 八. 柳宗元之著作與佛教 (上) 1. 曹溪第六祖賜諡大鑒禪師碑 2. 南嶽彌陀和尚碑,南嶽般舟和尚第二碑 3. 岳州聖安寺無姓和尚碑,碑陰記,南嶽雲峰寺 和尚碑,南嶽雲峰和尚塔銘 4. 龍安海禪師碑,東海若,送琛上人南遊序 5. 南嶽大明寺律和尚碑,碑陰記,衡山中院大律 師塔銘 6. 箏郭師墓誌 7. 尊勝幢贊并序 8. 送元暠師序,送方及師序 9. 送文暢上人登五台遂遊河朔序,送濬上人歸淮 南覲省序 10. 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永州龍興寺修淨 土院記 11. 送僧浩初序,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浩初上人見貽絕句欲登仙人山因以酬之 12. 送文郁師序 13. 送玄舉歸幽泉寺序 14. 永州龍興寺西軒記,息壤記 15. 永州法華寺新作西亭記,法華寺石門精舍三 十韻,戲題石門長老東軒 16. 柳州復大雲寺記 17.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巽公院五詠 18. 贈江華長老 19. 韓漳州書報徹上人亡因寄二絕,聞徹上人亡 寄楊侍郎 20. 漁翁元 九. 柳宗元之著作與佛教 (下) 1. 議論體與佛教經論 2. 寓言體與佛典譬喻 3. 山水詩文與僧徒撰製 十. 結論 |
ヒット数 | 521 |
作成日 | 2001.03.01
|
更新日期 | 2015.08.20 |

|
Chrome, Firefox, Safari(Mac)での検索をお勧めします。IEではこの検索システムを表示できません。
|
|
|